冯俐:孩子一样相信——儿童戏剧的入口|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班第二课(内附五篇学员心得)

首页标题    首页    教育培训    冯俐:孩子一样相信——儿童戏剧的入口|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班第二课(内附五篇学员心得)

2021年10月16日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中戏文戏剧文化提升工程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在文旅中国直播录制。

第二讲由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剧作家冯俐主讲《孩子一样相信——儿童戏剧的入口》,课程结束后学员们留言:“冯老师的故事,给我的感受是平静的哀伤,就像《去年的树》和《彩虹色的花》……相信生命的可能性,相信善,相信爱,以这样的故事形式让孩子明白爱,学会善待身边的一切。既现实,又童话……没有在长夜恸哭过的人,不足以谈童心。像孩子一样去感受世界,去感受生命的美丽,感受世间的美丽,理解人类的平等。孩子的愿望何尝不是我们的愿望……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更像“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太多学员留言表达对冯俐老师的感谢!

发布几篇学员心得,以飨读者
 

像孩子一样相信,像孩子一样敏感

六组学员 王晓思

听冯俐老师讲儿童剧是一种享受。她通过拆讲她的四个非常优秀的作品《木又寸》、《萤火虫和宝宝一样》、《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萤火虫姐弟历险记》,把我们带进了奇妙的儿童剧世界。

过去,自己对儿童剧也有过关注,知道写儿童剧必须要有儿童视角、儿童情趣。听了冯老师的课,着实加深了对儿童剧的理解,看到了进入儿童剧创作的路径和入口。这就是她说的“像孩子一样相信”,儿童的心灵是人类最纯净美好的心灵,老祖宗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只有像孩子一样相信太阳下面的一切生灵都和人类一样,有着向善向美的心灵,当然也有丑陋和邪恶。都有平等、有尊严地活着的权力。只有像孩子一样相信,才能走进孩子的心,以孩子的视角、孩子的感受去捕捉世间万物的声音:听虫鸟的私语、走兽的欲望、花开的声音、雨雪的心声……甚至飞升天国、超越时空、御风幻想的境界!当然,这一切都是人类社会的投射,都是编剧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对生命现象的关照。再用孩子最乐意接受的艺术手法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因为每个大人都是由孩子长成,每个孩子都会长成大人,所以,优秀的儿童剧,不仅能启迪、慰藉儿童的心灵,对成年人同样能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情感的戏剧审美效能。而且从同一部儿童剧中,成年人可能看到的会更多、更深,联想的也更丰富!当然这需要你又和孩子一样,有一颗纯净、敏感的心,世俗心重、感情粗糙、麻木不仁是走不进儿童剧的大门的。
    听冯俐的课,给我的另一心得是,我特别认可她讲的:儿童剧不能只是甜腻、欢快的东西。一些哀伤、忧郁、痛苦的悲剧成分,如同“重重的的抚摸”,更能让孩子留下深刻地记忆,使其幼小的心灵中产生“卡塔西斯”。安徒生《海的女儿》那种凄美打动了一代代多少世界各地儿童的心,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不要以为孩子的头脑简单、心灵脆弱,就老给他们提供简单化的、“玛丽苏”的精神食品,如同我们成年人看一些“假大空”或表面化、雷同的作品会厌烦一样,孩子们那些不能引领、刺激他们精神世界的文艺作品,也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对精神营养的需求,也是要求优质与丰富的。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六组学员韩涛

   听完冯莉老师讲述的《木又寸》的故事,就想起来庄子的话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其不可被别人忽视的“美”,那就是“她”的生命尊严!树伯伯说:“没有见过动情的树,但是我旁边的树却是因心碎而死的。”这是多么动人的语言啊。冯老师的心底有多美,才能写出这样美的“木又寸”。我本人是一位表演教师,排演的各种剧目,皆是反映“成人世界”的剧本故事,从未读过儿童剧剧本,听了冯老师的课,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好“窄”,接下来要认真关注儿童剧。真正的编剧艺术家从来不会说自己是艺术家,从来不会叫卖自己作品的“美”,就像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冯莉老师的《木又寸》让我们看到人世的“沧海桑田”,感受到了人在各种境遇中的情,从而唤起我们对“美”的感受。
   树妹妹和树哥哥站立在我们身边,为我们营造了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她们只是站立在那里,为我们提供最为新鲜的空气,春夏秋冬装点着我们的家园。我们人类要对万物多一点真情吧。这似乎太难了!当下的人由于过分地沉浸在手机自媒体的世界中,营造出“孤独且快乐”的自我世界!听不到、看不到,身边的人发生了什么?甚至有人在向那个“看手机”的人请求帮助的时候,对方却天然地隔离掉对方的存在!导致,人对人的感觉,人对人的尊重,人对人的热情都慢慢发生了变化,异化成了没有语言没有情感的“树与树”。当他暗暗地在痛恨“人情薄如纸”时,却从来不去反思自己怎么了。因此,我们需要像孩子一样相信,相信眼前的生命都需要真心地去与之建立“善”的链接,天下的生命体都是平等的,站在一样的高度一起生活多快乐啊!如果人人都能如孩子般一样,那该多好啊。不过,像孩子那样身处中国的人情世故中,还能轻松的呼吸吗?天真幼稚,简单化、直线化、孩子般的思想,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那还是回到戏剧的世界去探索“真、善、美”吧!
   虽然戏剧就如莎士比亚说的那样:“自由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应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但是戏剧中的“萤火虫”在黑夜中所显示出的美是动人的。

 

像孩子一样天真和拥有爱
二组学员刘志婷

   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我哥哥的孩子,他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看她写家庭作业:用 一 ……就 造句,要造两个句子。我见她作业本上写的两个句子:1 、天一黑,我就不想睡觉;2 、天一亮,我就不想起床。真的太符合她了,也绝对是真实写照,我从心底就特别喜欢她。后来她有了妹妹,再碰到造句的题目,风格就都是:我一放学,就和妹妹玩。妹妹一哭,我就告诉妈妈。而后,不管什么句型,妹妹,都成为了她造句的万能工具。我心想这孩子太会就此取材了,本质上,也是她真的爱妹妹。我小时估计也一样天真无邪,一样的无所忌惮的爱人,于是便有了今天这样的题目:像孩子一样天真和拥有爱。
   关于儿童戏剧,我想我会去看冯俐老师推荐的儿童剧演出,我想找找儿时的感觉和封印在心底的感动。虽然我目前写的一部动画电影也是讲孩子们来保护他们的真善美的故事,但是更多的出发点,并不是说孩子们真的想,而是我这样一个大人给安排的。孩子不需要引导,因为孩子本性纯真。等孩子长大一些,上了学,上了初中高中,就是我在写的另一部电影,我也希望是深刻而轻松的。所以冯俐老师的这次的几部儿童剧解剖,我感动了。
   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冯俐老师,是中戏戏剧文学系专业,专业扎实奠定了文学基础。她讲了四部作品,部部优雅缓慢,能激起我们的儿时遐想。我的小时候是真的在玩,回忆里都是欢笑声,跟哥哥玩游戏用的树叶梗,爸爸让我们荡秋千的那两棵树,夜里妈妈给我抓的萤火虫,院子里跟哥哥躺在凉悠悠的凉席打闹……
   我平时也文文静静的,小时候着迷看三毛流浪记,上了学就当过班里的文艺委员,英语科代表语文科代表,上了大学当过副班长。看了看冯老师的历程,我也做起了国家一级编剧的梦。就像认真的小朋友那样的信誓旦旦,我长大要当一名艺术家!
   课上听了第一部儿童剧《木又寸》,很是忧伤,又恍惚感觉儿童剧里不可抵抗的亲切的味道。老师说,什么是好的儿童剧 ? 孩子能看懂,喜欢看,大人,也喜欢看,才是真正的优秀的儿童剧。我的理解如果切换舞台成为电影院,那就是一种合家欢。
    “ 太阳之下 一切都有获得平等的权利 ”。这句话,我记得比较深,孩子的心灵宛如太阳吧,这么说的话儿童剧确实是一个大贡献,是一个良心的制作。紧接着冯俐老师分享了第二个儿童剧《小萤火虫跟宝宝一样》。两个大线索,一个小线索:姥姥跟孙女、萤火虫跟萤火虫妈妈、姥姥和女儿。听说剧的初心也是源于一句感叹:“小时候萤火虫真多啊,一捉,捉一罐”。可是确实,在萤火虫的角度来说呢,它被捉了,它就回不了家。这里面大概就是孩子思维了。太阳之下,谁都平等,谁都有家要回,谁都不能剥夺别人回家的权利。感觉……孩子的这种太阳心,真的可以融化大人的纷杂世界。这时,我想起我最近被恼的琐事真的很惭愧。剧中,萤火虫宝宝不断的撞向被关在玻璃瓶的萤火虫妈妈,直到萤火虫被撞晕,被风吹落。我们是听着这样的描述,但是谁都感染到了一种阐释:孩子也会像母爱那样爱自己。这是一幅非常感人的画面,我在剧场的话我也会受不了簌簌落下。萤火虫宝宝不放弃追着妈妈,被误为燕子,甚至子弹,跌跌撞撞,最终落在妈妈的旁边。萤火虫母子相聚,悲喜拥抱。故事的结尾孩子发现了萤火虫的拥抱,问萤火虫是不是也要回家,最终放了萤火虫。据福建人艺说,这场剧的现场演出效果特别好,现场家长的共情能力很强,足以表现了剧本的成功。小朋友都在哭,有的要回去找妈妈。所以啊,孩子的自我成长觉察能力很高,他们的一眼一行,特别是孩子跟母亲的心灵相依,能让家长特别感动和重视。……虽然我还不是妈妈,但是想想,有个像萤火虫宝宝那样的爱妈妈的孩子很值得呢。
   接下来的剧没想到,因为又听了一场《蝴蝶的妈妈在哪里》的故事。它关联了蝴蝶幼虫蚕、人类、天敌鸡仔的生存故事。我比较深刻的部分是,剧本提出的灵魂拷问:妈妈是什么?(我陷入沉思,妈妈不就是妈妈吗,生我的人 )一个聪明的蚕说,妈妈应该是保护你,给你吃的的人。蚕们释怀了,我也是,噢,原来如此。但是又有一只蚕提出了异议,也不是,妈妈会抱你的人。紧接着剧本第二个灵魂拷问:什么是抱抱?然后蚕就开始示范抱的动作,结果第一个抱别人的蚕当了小妈妈。。当蚕破茧之后,变成小蝴蝶,互相夸奖和相约要找妈妈……哎呀,太美了太暖心了。这两个问题,我今天还在想,它应该归属到儿童哲学的范畴里面。最后还有那些歌词结束了这部剧(歌词我可能记得不全对):“无论你在哪里,你都在世界里。无论我在哪里,你在我的生命里。”
   冯俐老师说有一个老奶奶带着眼镜带着孙子过来看这部剧,偷偷的抹眼泪,不忍观看。有的妈妈看完说了一句,“我完成了使命”,很多妈妈看完都想再生一个孩子。这绝对是艺术的魅力,而且艺术对社会产生了价值导向。白日梦又上线,我也要做一个能对社会有用的人,还能产生价值导向。
   关于儿童剧的题材,我不够智慧,不够能想得通,也不够能表达的清楚,但是我知道如果能像孩子一样天真和拥有爱,像孩子一样相信美和善,剧一定会好看。
   “要像孩子的心灵和眼睛一样”
   “没有成见,谁都一样重要。
   “要有同怜心”
   “要像孩子一样柔软噢” 
   ……


孩子与孩子相认
二组学员范雪骏

   冯俐老师说,其实题目应该是--像孩子一样相信。她用了自己创作的儿童戏剧剧本来将我们引领进了儿童童话的大门。而事实上,她只在说一件事--儿童故事的创作是一场“孩子和孩子的相认、心灵的相认”。所以请我辈执着于儿童影视的的小伙伴时刻保持像孩子一样柔软。这也是我的自我勉励。
   1、《木又寸》——是给孩子的故事但是又不限于是儿童的故事
   我几乎在冯老师个体的身上找到了我的一切解答。是的,我找到答案了。因为写出《我爱我家》和《穿越时空的爱恋》同写出一个又一个绝美的童话,这并不矛盾、从不矛盾。同时,这份平静的哀伤是这么的似曾相识,我的心脏几乎要从我的嗓子眼里冲出,我认得!那是内心心灵对生命最真挚的认识--像是我读到《去年的树》、《彩虹色的花》……我惊讶于,儿童故事如此简单的直击我的心灵。是的,我认得这些我小心翼翼守护的“善意”和“生命”本身。
   2、《小萤火虫跟宝宝一样》——故事里有科学上的“小漏洞”但不妨碍故事本身的表达
   “相认了”,随后她说的话也全都感同身受。当她坦荡的说起故事中有一则关于萤火虫的“科学漏洞”时,其实冯老师是在告诉我们:你错在哪里你得自己知道,其实对于你自身的创作要做的功课是永无止境的。这件事又有多少在职的编导、编辑能懂呢?因为他们往往认为领导说东,那么世界是绝不可能有西的,并且他们也不想知道。他们甚至不了解,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作为一个创作者,所谓的“不想知道”就是最大的渎职!
   对于儿童故事相关的科学知识的积累更是需要坚持不懈、严谨坚守的。
    3、《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在寻找之路上成就自我的蜕变,故事如此、生命如此、爱如此
   因为有了对昆虫知识的累积,促成了冯老师的“昆虫三部曲”--即《小萤火虫跟宝宝一样》、《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和《萤火虫姐弟历险记》。冯老师在这一次选择了“找妈妈”的母题,但这仅仅是第一层,它的第二层是“找自己”,它的最后的一层是“生命”。似乎冯老师的每一个童话都在说生命,那么它们是相同的故事吗?不,它们是披着不同颜色的相同的本质,这种本质是必须要说了又说的!否则--人类怕要是忘记了,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的。
   4、《萤火虫姐弟历险记》——命题作文的美不要轻易放弃
最后一个故事是正在中国儿艺上演的《萤火虫姐弟历险记》。这一次的创作是关于攻艰扶贫保护生态的主题。我不想剧透,但是我想引用老师的一段话:儿童剧也有非常非常多的命题作文,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创作,你一定要像孩子一样、像孩子一样、像孩子一样,以孩子的心灵、以孩子的眼睛,那么你一定会找到最准确的出发点。
   像知了(蝉) 用百分之九十的生命在孕育,只用了百分之十的时间来见世界。
   你用尽一生,自以为无人知晓。但是天知道、地知道、生命知道。

 

探索儿童戏剧新模式
二组学员:林雨菲

   儿童剧不是儿戏,真正好的儿童剧不仅仅是单一地向孩子们输出科学知识、人生道理,忽略成人的观看体验。而是应该大小通吃,将生命的哲学蕴含在故事中,父母陪孩子坐在观众席观看的时候,能够深者取其深,浅者取其浅。
    今天通过跟随冯俐老师学习《孩子一样相信—儿童戏剧的入口》,使我收获颇丰。课上,冯老师提到了关于尝试儿童类“剧本杀”的写作,激发了我很多关于儿童戏剧的思考,即如何将优秀儿童剧本的美育目的进行最大化地输出。很多小朋友看完戏都有想表演的兴致,从看戏的热闹升级到对其中的“门道”进行探索。我们若能在演出的过程当中,将这种探索融入其中,打破传统的“观演关系”和“观观关系”,拆除“第四堵墙”,让大小朋友真正地参与戏剧,增强体验感、游戏感,甚至是会因为他们的选择而改变剧情走向,不断探索舞台的边际,这是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的内容。
    我看过一些儿童类的沉浸式戏剧及科普展演,视觉效果做的很好,但演员与大小朋友的互动更像是“哄孩子”“大帮哄”,主题思想还是通过演员的台词传达出去,回到了传统的教化模式。“沉浸式”不仅仅是缩短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更应该是让观众们能够从更多更好的参与和体验中获得乐趣,从中传达出主题、立意。现在反观下来,不管故事内容是否精彩,舞美制作首当其中、喧宾夺主,互动没有被充分挖掘,走了沉浸式戏剧上的“形式主义”。
    我有幸在上戏剧学院进修沉浸式戏剧,学习创作方法。也与剧本杀业界的一些知名作家交流“玩家体验”,向“人机互动”的虚拟影像、VR公司请教先进的科技互动。三者看似类别不同,但却能够高度渗透、契合、辅助,“戏剧+”的模式逐渐盛行。
    举个例子,将一个优秀的儿童舞台剧剧本衍生出新的呈现方式。例,剧本中的角色分阵营式呈现,比如一部分孩子、家长扮演“树”,一部分扮演“伐木工”,一部分扮演其他自然界“动植物”,等等。每个阵营根据剧情有自己要完成的支线任务,每个个体家庭也有小的任务,阵营和阵营之间也有相互配合完成的任务。伐木工就是要砍树,树就是要想尽办法保护自己,其他动植物可以选择是否要帮助树木。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将剧本的部分情节点做开放式,孩子和家长通过不同的选择会走向不同的故事,例砍树与不砍树,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其他动植物帮助与不帮助会有什么样的剧情走向,然后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让孩子和家长深刻体会,感受到这些选择带来的后果,从而影射到人类的选择会给大自然带来怎样的结局。游戏过程中,赋予一些小朋友特殊的权利,如“复活树木”、“时间倒流”,或者通过一些小游戏,传统的有“跳格子”“跳皮筋”“打沙包”等,或者科技类的“人机互动”的游戏,亦或者齐心协力将树木转移到安全的地方,等等方式方法,用自己的力量为树木争取活下去的机会。这种通过演员的演绎和引导,结合虚拟影像的先进科技,将参与者的体验感,代入感最大化,或许会让孩子、家长们在体验和思想上能够“满载而归”。以上拙见仅为个人的理解和学习感悟,很不成熟,如有错误、不妥之处,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最后,感谢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我们编剧提供这么好的学习平台。“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愿今后越办越好,桃李满天下!祝同学们通过本次学习能够硕果累累,在色彩斑斓的秋天,获得思想上的“大丰收”!

2021年10月19日 21:08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