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想象力——开启虚幻与现实的金钥匙|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课程

首页标题    首页    教育培训    张先:想象力——开启虚幻与现实的金钥匙|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课程

2021年10月18日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中戏文戏剧文化提升工程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在文旅中国直播录制。

中央戏剧学院原戏文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张先主讲《人物生存的那个世界——关于编剧的想象能力》。由于张先老师在外地出差,视频直播信号不好,所以改为音频直播,学员们给予充分的理解。课后他给所有工作人员发来信息,每条信息都说抱歉,这种治学严谨的作风令人感动。随后张先老师把课程讲义毫无保留地发给了学员,并祝愿大家有所收获。

发上几篇学员课后心得,以飨读者。

 

想象力——开启虚幻与现实的金钥匙

十三组学员 汪妍   

随着张老师语气温和地娓娓道来,我的思绪也被引入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戏剧情境之 中,想象力在授课听讲的过程中已经不由自主地发挥了其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恰恰是张先 老师一再强调的,每个人其实都具有想象力,对于编剧工作者来说,其与普通大众的差别就 在于是否能将个人的想象力充分挖掘和提升,并合理巧妙地运用在各种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尤其是对舞台戏剧表演中的实际运用和富有创意的展现方式上。

舞台,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编剧内心深处所思所想转化为可视化场景的一个载体, 而演员们则是想象世界中的虚构人物的一种外化塑造的产物,所有由编剧赋予假想人物的各 种性格特征、生活轨迹、遭遇事件和情感流露,其实都是编剧意识组合的具像化映射。编剧 更像是一个通过文字叙述的方式来创造不同幻想世界的造梦师。

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想象力运用的极佳范本。晚上在家回放聆听张老师的授课内容 时,年仅十岁大的女儿正好在一旁,恰巧听到了李尔王的故事。我问她是否还记得她曾经听 过这个故事?她立刻就回答说记得,并说李尔王好可怜,他的两个女儿实在是太坏了,没良 心,把他赶走,而最爱父亲的小女儿却很悲惨。这部作品是她 8 岁时在车上听的由台湾发行 出版的儿童音乐版《莎士比亚故事全集》的 CD。由此可见,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是多么地 令人印象深刻,而由编剧所营造的令人身临其境的场景画面和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都不断 地推动着人物命运的发展,同时充斥着各式各样出乎意料的矛盾冲突和不断反转的剧情,让 人久久不能忘怀。孩子虽然义愤填膺那两个女儿怎么能如此绝情和残忍,但是剧本创作本身 就并非是真实世界的简单复制挪移,而是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展现手段(台词讲述对白、舞美 灯光氛围、动作、道具等)和具有情感逻辑的情节铺陈,来达到放大和极端化地表述人物所 能产生的种种可能性的延伸联想。

张老师讲座中提到的另一部莎翁剧作《麦克白》则阐述了编剧如何通过运用丰富的想象 力,使剧情表达更富创意,例如增加超自然因素,即变相呈现人物被压抑的精神遐想意识, 更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于是,将想象力的探照灯照进了人们的潜意识和无意 识之中,并传递给观众,引起反思或产生共鸣。也是曾经和女儿一同观看过由英国国家剧院复排的鲁弗斯·诺里斯版的《麦克白》。这个版本完全将故事放置在现当代背景下,被称为 “末日废土版”《麦克白》。改编的版本将人性表现得异常尖锐,通过编剧创造性地将现实社 会中充满的浮躁与焦虑的集体意识,融入了整个情境的传达中,似乎无论麦克白的故事发生 在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中,都毫无违和感。复排版的导演阐述道:本剧的内核是从外部世界对 人性与心理的挤压出发,戏剧的驱动力源于时代里的人心惶惶不安。由此不难看出,优秀的 剧本重塑,是不断地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加以提炼,其目的仍然是为了解释和揭露某种深层 次的真相,与设置在某种时代背景没有必然关系,所反映出的思想本质仍然随着时光穿梭而 历久弥新。

在提及人物与时空间的想象的议题时,张老师则举例了《推销员之死》的故事,认为人 的精神世界中,现实与往事是一体的,是一种共时性的关系。对于这个观点,我也相当认同。我更愿意把人的精神世界比喻成一个充满各种自动存储记忆的大型档案城,到处都是由不停 自动开合的抽屉而组成不同形态的摩天大楼。当回忆涌现时,抽屉就会自动弹开,随之而来 的记忆片段则立刻浮现在视野中;而与此同时,现实中的点滴又不断地叠加,创造出了一个 又一个新的抽屉;而被遗忘的时光则在不停地坍塌磨灭。触动抽屉开合的则是闪现的神经元 信号,如同魔法棒一般,火花闪烁,一触即发。而舞台上,编剧利用自发的想象力,就可以 营造出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情境,可以使过去、现实与未来并存,甚至相互沟通交流,创造 想象中的平行宇宙,打破时空隔阂与限制。

聆听张老师的讲座,并非是单向的知识灌输,反而像是在上哲学课,语句和观点的阐述 如同抛进脑海的一颗颗小石子,泛起层层水波,激荡出思维的浪花,说不定还能意外地发觉 脑海中的镜像世界竟然是另一个维度的舞台空间,正热闹地上演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意识流剧 情......而想象力,则是打开那另一个幻想世界的一把金钥匙。幕布缓缓拉开,编剧隐匿在台 下幽暗的观众席中,安静地等待即将绽放的舞台,微笑着轻轻地低声说道:“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戏剧创作的实质:想象力

十一组学员 金文博

2021年10月18日下午远程聆听了中戏教授张先的授课《人物生存的那个世界——关于编剧的想象力》获益良多,顿悟“想象力”在戏剧实际创作当中的实质作用。早在高中时代,我们的语文课本当中,就有过一个关于“想象”和“联想”的专题。联想,是一种条件反射,更是一种理念的过度和升华;想象,则是在一定环境中,综合运用当前自身意识流中长期积累的现有素材进行闭环创作,主观欲望的表达,或是回顾曾经的伊甸园,或是向往期待的乌托邦。对于观众而言,达到他们期许的情感体验和快感补偿,但是必须具备社会责任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心境明朗。

现实中,观众在情感基调上大体欣赏戏剧的悲剧或喜剧,途径上又大体观看舞台剧或影视剧。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影视剧通过手机端或电脑端可以任性地随意选择某一类型片,进行某种情怀的攫取,汲取情感理念;而舞台剧,多半是欣赏言语表达的魅力,同样感怀情感理念。舞台剧展示的空间仅仅只是三堵墙之内的狭隘空间,表达层面受限,但是影视剧的银屏所表达的空间却是无限的,毫不受限地肆意展示,快感补偿可谓“淋漓尽致”。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人类文明世界中的六大传统艺术形式,皆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表达,作为最年轻的第七种艺术形式的电影,则更是如此。我们选定了某一类型片作为自己接受情感表达的形式,享受着创作者的精神诉求,通过不论“冷开场”或“热开场”,透过“戏眼”走入到“戏核”,经历“建置”、“对抗”、“结局”的整个过程中,依循创作者“悬念”中诸多“障碍点”的步子此起彼落,感受精彩绝伦的光影世界,我们总是会在欢笑或泪目过后,享受感怀着某种情调而提升自己的心性,提升自己的格调。

编剧工作者,就要充分接触社会、时刻深入生活、处处感知生活、时时解读生活,积累创作的素材,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尽世间百态,从而在自己的大脑中构建起整个社会风貌,尔后展示给观众的就是社会的方方面面,使观众受启发、受教育。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以上是人生的三大境界,通过这短短的诗词,却深度论述人生概况。在历史的长河中,王朝的起起落落甚为频繁,个人境遇的起起伏伏才是跳动的音符,数之不尽的闪光点才是历代戏剧创作的源头。事件、情节、场景等要素,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故事”。用视听语言讲述“故事”起于“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剧本由“叙事”和“造型”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是故事讲述的方式和方法,后者是具体形象的设计。艺术,讲究美学,力求将最美好的部分展示给观众,使观众不自主地深深折服于创作者所营造的艺术境界。艺术创作但求练就的功力,施展功力凭借“逻辑架构”衡量生活的尺度,途径就是“想象”,需要分析和思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思则变通。

不论是商业片、文艺片,或者是实验片,都需要事先确定好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素材,作为选题的宝库,主题是表达的前提,人物的设立是共情,情节的横切面和尾反转是共鸣,而这一切都取决于“想象力”的作用。

以上的感念,是聆听张先老师授课后的心得体会,很荣幸也很感激!                                

 

时刻保持对美好生活的万千期待

十三组学员 苏凡琪

“写一个剧本就是创造一个世界,编剧就是创造世界的上帝”、“一部好的剧本,是一段经常可见的生活场景,是权力的转接,是财富的转移,在给人感性知识的同时给予知性”。在戏剧编剧研究班的第四堂课上,我们乘着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原主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教授张先老师想象的翅膀,在集知性与感性为一身的艺术殿堂中畅快遨游。张先老师主讲的题目是《人物生存的那个世界----关于编剧的想象力》,整堂课程有道理上的深刻,有情感上的细微,通过解读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李尔王》、《麦克白》,告诉我们:写好一个剧本的途径就是想象,通过想象揭示生活的本质,深入解读生活、揭示生活的真相,深入观察,体验生活,提升认识敏感度,不是还原生活,而是创造生活,展示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首先,他讲到关于人物可能性的想象。舞台提供想象空间,这个空间里可以有期待、有想法、有目标、有自尊、有荣誉、有野心、有爱情,都是通过社会层面和生活层面的想象,让人物变成形象。我在研究生期间参演了两部话剧,分别为《老柿子树》和《陶行知》,在里边我都是扮演的母亲这一角色,老柿子树里的母亲是从青年、中年到老年这三个不同时间段的呈现,《陶行知》里扮演的母亲是老年的状态,同样的角色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对象,心理活动都是不一样的,有坚忍、有倔强、有不舍、有狠心、有牵挂、有难过、有隐忍,都是通过不同场景的想象来展现一位母亲的伟大。

其次讲到人物与时空间的想象。通过作品《推销员之死》来向我们讲述史实,在我们头脑中同时并存,现实和过去并存,现实和过去、未来交流。从几处人生矛盾的解读中告诉我们,他说:戏剧关注人生矛盾和生活体验,好的剧本创作,要通过场面冲突的描写(包括个体与环境、个体与群体、个体内在的冲突)来塑造人物形象;要特别注重角色抒怀,时刻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色彩和心理变化,即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也就是说,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揭示真相,舞台可以呈现不实在、非现实、用想象力勾画的内容。我参演的话剧《老柿子树》演绎了1939年至1949年,在甘肃陇南山区,一户李姓人家伴随着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所经历的家庭变迁和悲欢离合。母亲以自己的坚韧、倔强固守着一片古朴的家园,在每年落柿时节,将对儿子们的牵挂、惦念都捏成一枚枚浓郁的酒柿子,在树下说着念想,将家国情怀深深窖藏在心中的故事。在舞台上用想象力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抒情与写实相结合,平和与激情相交错,让观众感受到深刻的思想蕴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张老师讲到空间对展示人物的价值所在。在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要换时间、空间、角度,运用多个表演空间来表现人物形象、诠释故事内涵,一定要具备非现实、超现实、反现实的想象。想象力我们每个人都有,但如何做到有价值的想象,那就是高水平了。张老师讲到最后有一句话我很喜欢:每个人都有想象力,那是一个个体对美好生活的万千期待。谁说不是呢,舞台是展现想象力的地方,时刻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我们可以像一个孩子一样把生活看成成一首诗,一幅画,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阳光,对美,对痛楚。

 

让编剧的大脑解放天性

七组学员 王洪喜

十月在西域的新疆是丰收的季节,十月十八日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中戏文戏剧文化提升工程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在文旅中国直播录制。其中第四讲《人物生存的那个世界——关于编剧的想象能力》是由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原主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张先教授主讲,听完张先老师讲课后,我真的感觉脑洞啪啪放烟花。

张先老师是从以下三点阐述编剧的想象能力的。

首先,编剧是在虚拟的那个世界的上帝,老师从莎士比亚话剧李尔王讲起,告诉我们该剧揭示了人性、揭示了权利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一定会膨胀。告诉我们编剧在感性的给予的同时,要给予知性,编剧的深入生活指的是深入解读生活,编剧中人物绝不是现实的,一定是虚构的,舞台是编剧展示希望的地方,是编剧的情感想象绽放的地方,所以想象力十分重要。

其次讲了人物与时空间的想象,老师以推销员之死为例,告知我们在写人物的同时,要知道人的现实和往事是并存的,没有先来后到之说,人是一直生活在往事中的,人物一定要和过去自己的童年和自己的未来交流,这就是人,这就是人物。所以戏剧一定要写好人物,一定要关注人物在行动中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的高潮就是诉怀。舞台上没有前史没有过去的人物,就是一个没有形象化的人物。

再次讲到了空间处理对人物的影响,老师以加拿大的戏为例,其故事发生在诊所,人物是一个病人和一个护士。如果换一个空间,视角发生了变化,也就会有新的事件,人物的行动就不会一样了,也就可以有多个空间的表演,如非自然的、非现实的、超自然的、反现实的等等,有了这种可能,编剧就会创作出很多不同的空间对不同的人物影响的好作品,这次张先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想象力每个人都有的,要想成为一个好的剧作家,那一定要有超丰富的想象力,超丰富的对生活敏感的能力,编剧的想象力就是编剧对的美好生活的万千期待。

总之,这次课程让我在编剧的想象能力上和编剧的智商能力上都有了“一米八”的收获,使我更深的理解到做编剧的真谛,我暗下决心,在以后的编剧生涯中,我会继续扬帆、不断努力,踏踏实实的做好编剧这个行当,为再创新疆戏剧辉煌而不懈努力。

 

编剧的想象力

六组学员 张敏

今天听了中国戏剧学院戏文系原主任张先老师的讲课。对于编剧的想象力有了更多的认识。张老师讲到:戏剧与生活不同处,就在于剥离了不必要的部分。我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戏剧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必须要去粗取精。而在这个表现的过程中,是需要编剧的精心策划、安排和想象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普通的故事说到精彩处,且层出不穷。

然而,中国编剧的现状是:很雷同,不仅在题材上跟风模仿,更是在细节上也模仿,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同样的情节、细节你只能用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用就成俗套了,但很多编剧就是用了一次又一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本质上就是缺乏想象力。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一个电视剧叫《潜伏》,里面有一个镜头是地下党假结婚为掩盖真相,新婚之夜摇床以避人耳目。当时看到这个镜头,大家都很新鲜,很博人眼球,但是再后来的另外一部电视剧中,我又看到了这个摇床的镜头,不但不感觉新鲜,而且,感觉很无趣。这就是雷同产生的负面效应。而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缺乏想象力造成的。

张老师讲到想象力的时候,提到了一个莎士比亚的著作《李尔王》,故事讲国王老了,想享享清福,打算将国土分为三份。分给三个女儿。他说:把国土分给你们吧,然后,我轮流上你们那去住。两个大女儿都赞美他,小女儿却持有反对意见。  国王不听小女儿的,硬是分了土地。从此以后,他轮流去每个女儿那。到了女儿那以后,他没有得到很好的待遇。小女儿对两个姐姐的做法很愤慨,就去讨伐两个姐姐。结果被逮捕。后来国王自杀。

那么这个故事到底写的是什么?亲人、利益、权利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其实他说的是一群人,一个层面。这涉及到很多思考:得到财产,失去财产、人的价值会变。权利极大的时候,理智还是不是存在?重新审视那些关系,受其他影响力的状态下,人还有其他的状态。一个父亲对自己说实话的小女儿不理睬不理解,最后却是惨死。在这里面复杂的情感意义被放大。也就是是说,编剧的想象力在这里有了充分的发挥,才使人有了更多的思考的空间。

一个优秀的戏剧给人的是什么?这直接关系到作品有质量。应该是在感性的欣赏的同时,给与人们知性---对认知现实社会,人与人的认知。

感性容易做到,认知的深刻不容易做到。而情感上充分表现出来的细微复杂性,才是能够产生认知的有效手段。剧作家的对于生活的认知尺度,决定了他的深刻。而作家内心是怎样一种衡量标准极其重要。而这一切不是来源于简单的对生活的理解,而是深入的解读生活。

作品的目的不是在于展示真实,而是揭示生活的真相。不是简单的社会逻辑、人生逻辑,是属于艺术创作,是一种情感逻辑。通过情感逻辑的衡量来,必须有一个途径,就是想像。去揭示那些在人生的本质的命题。

人物都不是现实的,不是复制,是一个新世界,人物是生存在那个世界的。关于生活的想象力。观察体验分析思考加深对各种事物的认知度和敏感度。

张老师还讲到:编剧创作的环境比生活本身更有质感。有编剧天马行空的场地。展示人类美好期望的地方,按照人类想象绽放的地方。比方说,孟姜女哭倒长城、化蝶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成了经典,为什么?就是因为被有同样情感的人不断加工,成了经典。想象力十分重要。

无论是舞台层面,还是情节结构方面,都是想象力需要深度的下功夫,进行努力的方面。而人物可能性的想象,不是简单把现实中人放在舞台上。而是要把他们的可能性极端化的来进行讲述。包括他们的期待、想法和目标,社会层面、权利、野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物变得惊世骇俗。

2021年11月15日 12:5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