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柏粱:推陈出新,跨界戏剧方兴未艾|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课程

首页标题    首页    教育培训    谢柏粱:推陈出新,跨界戏剧方兴未艾|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课程

20211021日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中戏文戏剧文化提升工程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在文旅中国直播录制。

本日课程由中国戏曲学院原戏文系主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谢柏粱主讲《当代戏曲发展趋势》。现发上两篇学员课后心得,以飨读者。

 

推陈出新,跨界戏剧方兴未艾

11组张银萍

1022日,在线聆听了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教授谢柏粱老师题为《当代戏曲发展趋势》的精彩授课,谢老师通过四个板块,运用大量鲜活的例子为我们解读了戏曲发展演变历程,听后很有感触。

作为一名刚入门的陕西戏曲编剧,经常听到一些老前辈叹息:各种现代媒体的冲击使得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喜欢看戏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就要失传了!我也曾担忧过,但看过一些大型音乐剧、舞剧、歌剧后就不这么认为了,觉得那是前辈们观念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罢了。

谢老师讲到跨界戏剧方兴未艾,就为未来戏曲发展指出了方向。传统戏曲在人们心里一直根深蒂固,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元娱乐文化的冲击,使单纯的戏曲拥有的市场和生存空间被挤压,甚至被边缘化。变则通,通则达,杂技剧的异军突起令人眼前一亮;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的舶来品音乐剧通俗易懂,也很受大众的欢迎;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舶来品歌剧在我国逐渐成熟;以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为主要表达手段的舞剧气势恢弘、令人震撼。原来,戏曲也可以如此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把戏曲同杂技、音乐、歌曲、舞蹈等有机融合,进行创新,不仅可以挽救传统戏曲剧种,甚至可以振兴戏曲。

谢老师在时代潮流风起云涌这一块,详细梳理了不同时代涌现出的各类题材戏曲:主旋律题材戏如《茶馆》《霓虹灯下的哨兵》,革命样板戏如《红灯记》《沙家浜》,新时期主旋律题材戏如《蝶恋花》《曹操与杨修》,还有抗日题材戏、国共冲突题材戏以及现时代现实题材戏。这让人进一步坚定了文化自信和戏曲自信!我们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要传承弘扬传统戏曲,更要虚心学习吸收现代戏曲元素,为自己的创作汲取丰富的营养。

谢老师讲到作为戏剧编剧,要做到推陈出新、西法为用。这一点不容置疑,团圆之后的《杨门女将》,采取了危机先入的手法,悲喜交融,极具悲剧精神;《春草闯堂》《曹操与杨修》采取了逻辑归谬法,都是推陈出新、借鉴了西方戏剧成功经验的经典戏曲。还有罗怀臻的跨文化戏剧风格、魏明伦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可以说,他们的剧作是对时代、历史呼唤新戏曲的一种感应和回馈,这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谢老师最后讲到戏曲创作要有人文关怀、温暖众生。他特别提到弱势群体之强势书写,我们需要课后认真观摩《倒霉大叔的婚事》《儿大女大》《典妻》《挑山女人》等经典戏曲,才能领悟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觉得这句话为我们的创作提出了文本背后的内在要求和标准,今后要切实践行。

总之,听了谢老师的这节课,我们一定要大开脑洞,更新戏剧观念,拓展我们的戏剧思维,学会跨界融合戏剧,大胆创新,努力创作出新时代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戏曲作品。

 

戏剧教育的价值观

十一组学员金文博

20211022日聆听的是谢柏梁教授的授课《当代戏剧发展趋势》,作为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分别从教13年的资深教授,可谓德高望重。谢教授的著作颇丰,授课的内容异彩丰呈、底蕴深厚,给我最直观、最切身的感受就是戏剧的发展,源远流长;戏剧的内涵,博大精深;聆听的过程中,就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对课程内容意犹未尽。

说来惭愧,对于戏剧,我向来钟爱影视剧。对于戏曲的热情,说来难免会忍俊不禁,是缘于河南卫视梨园春少儿擂主。时间可以追溯到2007年的6月,那年正好是我高考结束的月份,历经十二载曲折的求学,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就在那个月份,心里的大石头坠地,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实感心灵得到了释然。但是在家的小憩中,又免不了有等待分数的焦虑,调节之余,就上网观看央视的一档综艺——“星光大道

就因为在那档综艺中,看到了河南的天才儿童孔莹和句号老师对唱的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顿感眼前一亮,惊叹之际,对娇俏可爱、古灵精怪、能歌善舞的孔莹所表演的节目有了种莫名的喜爱。也由此,在网上搜索了关于孔莹的其他演出,深感她表演的节目各个精彩绝伦!

河南是个文化大省,更是戏曲大省,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又有个中原文化万里行的活动,将戏曲这个国粹传播到了海外,让世界人民都爱上了这门东方艺术。通过这门艺术,让外国友人直观地认知和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及历史典故。

振兴戏曲艺术,从娃娃抓起。梨园春走出来的明星小擂主,个个气韵生动,如孔莹、牛欣欣、李康康、李静怡等,看着他们的艺术绽放,也使得我的童心再次回放。

我生长在浙东的乡村,逢年过节之际,总会在村内的空旷之地搭建舞台,上演越剧,诸如《十八相送》、《碧玉簪》、《血手印》等等经典剧目。那时的我,也总是在和小伙伴们的嬉戏打闹中听到关于旦角老生身段等词汇,但总是漫不经心的。自从被梨园春栏目感染戏曲魅力后,也关心起了戏曲剧种。其实,在我成长的宁波市内也有相当多的戏曲剧种,诸如宁波的甬剧、余姚的姚剧,当然也有小剧种项目,如文武走书、唱新闻、四明南词、耍牙等,但是这些地方的民间艺术却正慢慢地逐渐走向没落,甚至是消亡。近年来,对于这些地方小剧种曲艺也是不断地保护和传承中。

其实,乡村成长的孩子,对于中华传统的历史典故,往往来自于戏曲和灶画的耳濡目染。当然戏曲中的故事,除了历史典故以外,更多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常态性事件,折射出颇具代表的时代性。在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早已能隐隐约约中感受到戏剧的存在。如乡土教材中左翼作家柔石的小说《典妻》,读来就深感情感基调悲凉、沉重,充盈着哀伤,但是文字作品毕竟还是抽象的,直到在逸夫剧院中现场观摹了改编后的甬剧,我深受震撼。对于了解自己故土历史的曾经过往,有了深刻的直面,对旧社会底层百姓的苦难深表同情怜悯,对旧社会封建礼教制度毒害贫苦百姓的事件深恶痛绝、义愤填膺,对自己能生活在新中国的光明和谐的社会中而暗自庆幸。

戏剧,就是讲述某个故事的途径和载体。文艺,是文学和艺术的结合体,两者相辅相成。文学,是专门研究世间百态中人性真情的一门学问,是专门写人的,却又是由人去完成创作的。同样讲故事,运用戏剧的载体,又可以分门类地用影视剧和戏曲。影视剧可以在故事的讲述中,或注重内容,或注重画面,但是能够感人至深的却只有内容。而戏曲的演绎,只能在狭隘的舞台空间内,运用唱、念、做等结合布景来展示故事结构、讲述故事内容。谢教授在授课中讲到弱势群体之强势书写,我觉得这是作为一名编剧在择取创作素材时至关重要的一点,绝对称之为精髓。我们只有贴近生活,认知生活,感知生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才能真正做到读懂生活,全面地表达精神诉求,悟得人生的真谛。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我们一定要深入生活,解读生活。我们熟悉的名剧《小二黑结婚》是山药蛋派的赵树理创作的,结局是个喜剧,是我们观众都想看到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观美好愿望。但是,作者在融入乡村生活进行采风的时候,看到的原型人物真正的结局却是悲剧收场。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的人,时时刻刻收集着创作素材,经过取舍和塑造后才真正进行叙事。

以小见大折射社会现象,只要有共情人物的出现,必然能得到观众的热烈反响。社会是有阶层的,不同阶层的人生是不一样的。有时候,不同的社会阶层中生存的人们之间似乎就是有条无法逾越的鸿沟,三观不同,难以交流。作为观众,可以通过戏剧的剧情将不同阶层的群体,通过戏剧性的事件或情节有机地结合或规整到一起,达到一个共融的境界。谢教授在授课中提到的一个案例:沪剧《挑山女人》的创作,作者通过社会底层的人物,一个坚强伟大的农妇,在泰山的陡坡中举步维艰地帮游客挑货,虽然浑身伤痛,脚上缠了布带,但是依然顽强地踩踏着每一层的台阶,赚取微薄的零碎,积攒起来,供孩子们上学和一家子的生活。并且,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她是一个单亲母亲,是一个残疾儿和一对龙凤胎的母亲。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当然,我当年的确在安徽卫视上亲眼看到过关于她的专题报道。如此的人性真情就是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观众的情感共鸣,人世间最真诚的情感怎能不千古流芳?所以,该作品一问世,就斩获多项大奖。

在底层社会采风,实在太容易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是,真正能酝酿好感情去创作的,似乎又是某一次的偶然。我不经意间就曾遇到过这样的一个事件:20174月,我出差到福建的石狮,参加了海峡两岸的海丝博览会,走出会场时,守门的保安递给我一瓶冷藏着的农夫山泉。我往前走着,烈日当空下,打开瓶盖正打算喝,忽然有个年过六旬的清洁工老太,向我开玩笑吆喝道,看见你在喝冰水,我也想喝。我被他的大嗓门惊吓着怔了一下,看到她湿漉漉的白发苍苍下,布满皱纹的脸庞及下巴同样挂着晶莹的汗珠,眼神却十分神采奕奕,对着我淳朴地笑着。作为乡村出来的人,我向来对劳动人民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觉得他们永远是最可爱可敬的人。我同样把这瓶冰水递给她,微笑地对她说,你喜欢喝,就给你喝吧。她对我连连道谢。我满以为劳累的她会把这瓶冰水一饮而尽,殊不知,她出乎我意料地转身急走到展馆外一处帐篷下,把这瓶冰水喂给一个也已经成年的脑瘫男子喝,没喝完的半瓶水,依然盖上放在脑瘫男子的椅子边。我身边的当地人对我说,这个是她的宝贝儿子,她也是一个单亲母亲,独立抚养着他。三十多年来,母子俩相依为命,仅有的环卫工的微薄薪水就是她们的全部收入。听完身边人的解说,我径自走过去,问那位清洁工老太,你为什么不喝那半瓶冰水,那不是你想喝的吗?她看看我,依旧幸福满足地微笑着回答我,那是我儿子最喜欢喝的,我得给他留着。我也对她微笑着,递出三百元,对她说,你喝这半瓶水吧,这三百元钱用来买冰水,给你儿子喝。她颤抖着手接过三百元,手指触碰之际,感觉她手指的皮质又硬又粗糙,如同锉刀的面儿。她凝视我的时候,脸上没有了笑容,眼神深沉,眼角湿润。她转过身后。留给我的是,伛偻着腰,两手握着扫把柄,横向来回划动摩擦着路面,四五下后,畚斗里多了一堆垃圾的画面,那个背影永远是可敬可爱的。

翌日清晨,我从展馆旁的宾馆出来,看到清洁工老太儿子的帐篷旁多了四箱农夫山泉。我问她,买这么多瓶冰水,你儿子喝得完吗?她浅浅地笑道,这些是买给我们一起扫地的人喝的,他们也很辛苦。这下,我凝望着她了。过了一会儿,来了十多个环卫工人,她就开箱依次拿出冰水,依次分发给他们。环卫工人们纷纷笑着道谢,她忙解释说,是这位老板帮助我,我再帮助你们,她也幸福的乐呵呵地笑着。

我望着他们淳朴地笑着,满满的幸福感。我也幸福地感叹:幸福,其实可以很简单。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当然,我还曾看过一部《爱情天梯》的电影,也是一个关于小人物的故事,但是却真挚地诠释了爱情的真谛。

谢教授的授课中,讲到关于当代戏剧的发展,分别讲述了歌剧、舞剧、杂技剧等。当提到山水田园景观剧这个新兴剧种时,我不由得为之一震,觉得在当今戏曲遭冷遇的大环境下,依然有人矢志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戏曲,且是不断的创新和衍生,我们为此绝对要肃然起敬。前几年,我们也曾听过倡导戏曲进校园的美育,这是一种寓教于乐、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我们也确实要刻不容缓地传播人文关怀温暖众生,推陈出新衍派更多的戏剧演出形式。谢教授梳理了主旋律题材戏革命样板戏新时期主旋律题材戏的清晰脉络,也使得我不禁回忆起了当代文学史中的十七年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专用名词。文学和艺术,确实是一脉相承。我们总能将文学内容改编成戏剧戏曲,而戏剧戏曲的倾情演绎也总能吸引观众聚精会神。

当下,全国各地都在开发美丽乡村的文旅建设,新衍生的山水田园景观剧绝对是一大亮点,化平淡为灵动,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佳境,令人心驰神往、令人沉醉。所谓文化赋能的文化软实力,旨在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带动乡村自主就业机会,振兴文旅经济建设,这就是我们学习文艺的价值所在。

2021年11月15日 13:09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