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林:京剧“三身”理论的编剧表现|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课程

首页标题    首页    教育培训    李崇林:京剧“三身”理论的编剧表现|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课程

2021年10月27日,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与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中戏文戏剧文化提升工程第五期全国戏剧编剧研修班”在文旅中国直播录制。

本日课程由京剧艺术家、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李崇林主讲《京剧“三身”理论的编剧表现》。现发上5篇学员课后心得,以飨读者。

 

何为戏曲“三身”有感

三组学员  邓旭东

作为戏曲演员,参加这次培训班很荣幸,关于编剧课的知识点,我努力学习,仔细消化。直到听了李崇林老师的课,让我在学习的基础上,多了几丝感怀。

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京剧表演艺术家,理论家,编剧李崇林先生是我们戏曲从业者的楷模。京剧“三身”理论辩证的厘清了戏曲表演,人物塑造的本质。何为“三身”?一是真身;二是艺身;三是化身。其中,真身分为条件、思维、光环;艺身分为行当、功法、造诣;化身分为程式化、韵律化、艺术化。

任何一个职业,都有一把辛酸泪,戏曲演员更是不容易。从小就开始高强度的训练,要练腿功、毯技、唱念、视唱练耳、身段、把子、剧目、化妆、锣鼓经、戏曲理论等课目。科班训练结束,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一个合格的戏曲演员要求文武兼备,而事实是,一般基本功好的学生,就会影响到嗓子。嗓子好的学生,不一定有基本功。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个头,扮相,身段,感觉,悟性。综上所言,才是“真身”中的第一层——条件。一个条件占不上,就与真正的戏曲演员拉开一些距离。一部分学生只是因为自身条件,毕业后就改行了。

基本功和嗓子、身体条件达到要求了,这才来到“真身”的第二层——思维。戏曲要发展,要跟上时代潮流,演员就得做到守正创新。因为戏曲演员从小练功,学习四功五法,导致在文化修养上有所欠缺。思想理念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就需要在业余时间多下功夫。但梨园行里有句谚语“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若要双管齐下,就得付出更多的的时间与精力。

如今,社会生活纷杂,娱乐多元化,戏曲行业不景气,戏曲演员付出的多,回报的少,真正静下心来的人少之又少。能做到“三身”的第一层,实属不易。戏曲界能出现一位真正的表演艺术家,更是难能可贵。

这篇作业,有些信马由缰,但确实是一个戏曲演员的辛酸。希望戏曲在我们后辈的努力下,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来关注属于中国独有的戏剧形式。

 

有意味的三身理论

三组学员  朱逸伦

克莱夫·贝尔将艺术定义为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体现为线条、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起来的关系,意味则是指特殊的审美感情,它产生于欣赏者全神贯注于纯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之时刻,因此,有意味的形式就可以理解为激起审美感情的有艺术品的线条、色彩以及它们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特定关系或形式。

当老师讲到“三身”理论时,“有意味的形式”便跳入脑海。

京剧于我,十分陌生,但“三身”理论却让我产生了想去了解京剧的冲动。“三身”为真身、艺身与化身。真身相当于演员的先天条件,属于物理世界真实的“我”。因为舞台表演的特殊性,生理条件的适应性是决定演员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此基础上,演员还要针对角色进行思考,如何理解角色、如何塑造角色、如何使观众更加信服是演员一生的功课。艺身相当于经过艺术技巧训练的艺术“我”,它在真身适合的基础上,通过技艺完成训练与提升,用技艺的纯熟刀法剖开顽石取璞玉。化身是实现了艺术化与风格化的艺术“我”,与艺身专注于技巧不同,化身追求的是艺术审美价值,是由艺入道的情致与修为。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京剧“三身”反映的正是戏曲艺术的本质特征。它以虚拟切入真实,在虚构世界与真实世界之间搭建情感与美感的桥梁。表演者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代表的都是高度抽象与凝练的艺术想象,只有经过历代表演者的积累、传承与发展,民族戏曲艺术的文脉绵延才得以实现。

在京剧艺术世界,美需要沉静下来,去欣赏、去感知、去领悟、去沉醉。

 

让人物在舞台上立起来

四组学员  张媛媛

李崇林老师的三身理论,此前便有所耳闻,这次能听李老师阐述京剧三身理论的编剧表现,可谓幸运至极。面对这些成绩斐然的老艺术家,有时可能更打动我的,是他们对于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始终对自己坚持的道路抱着极大的热爱。

镜头中的李崇林老师神采奕奕,字正腔圆,中气十足,他那昂然的精神面貌,让略带倦意的午后都振奋起来,讲到重要之处,他不仅会唱上几句,还会起身为大家进行示范,不由觉得又感动又敬佩,同时觉出李老师的可爱之处。听他的课无疑是一种极大的享受,被他的情绪带动着,舍不得分神。

李崇林老师提到,京剧的编剧不是单纯有文字功底就能写出好东西,得知道舞台上的东西,故事非常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意识系,其中最关键的在于意识到,演员演的不是某个人物的真实形态,不是这个人物的复制品,更不是把人物拿到现在来展示,而是要演出这个人的意识,包括喜怒哀乐等,用心打磨,从而让观众体会到更深层面的人物状态。

所以对编剧来说,唯有深入生活,积累素材,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才能编出好的故事,而故事中的人物又是重中之重,我们要让人物在舞台上拥有鲜活的形象,就要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让自己成为这个人物,思考该说什么,做什么动作,拥有怎样的情感,才能让人物真正的在舞台上立起来,让观众看到这个人物的意识,而不是从局外人的角度去描摹,单一的塑造一个扁平化的形象。

编剧应该是个杂家,多吸收多采纳,充分糅合各方面的元素,就像熬汤,料丰富了,再加上高超的烹饪技巧,才能熬煮出一锅好汤。

 

一举一动特有范儿

四组学员  张伟

本人对于京剧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就像我前面的文章里提到的,家门口就有一家戏园子。

而李崇林老师提出的“三身”理论还是第一次听到,第一身真身,第二身艺身,第三身,是化身。分别列举了许多响当当的人物,老师说到兴头上还能即兴来上两句,挺可爱的一老头。那些信手拈来的唱腔,哪怕是咿咿吖吖,也是独具一格,老师的功底可见一斑!

老师说到“艺”和“术”的关系,“艺”:是客观的东西,而“术”是主观的,能力、本事、技法演“术”,要用全部的“术”点亮舞台上的“艺”,直至最后“术”“艺”同行,“术”领“艺”走,“艺”以“术”贵,这一番番闪着金子般的言论真有一种看金庸小说的快感!京剧的魅力不仅仅是“唱念做打舞”,他还有幻境美学,超然美学,情绪美学。还说了湖广音对于京剧编剧的重要性,四声什么情况下转三声,三声什么情况下转四声,李老师对于京剧的热爱我相信能感染每一个看过他课的同学,哪怕你一点不懂京剧,你都愿意听他说下去,那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小节骨眼,都特有范儿。

2021年12月21日 19:06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