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京剧《嫦娥奔月》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

首页标题    首页    会员之家    新编京剧《嫦娥奔月》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

梅兰芳的经典剧目《嫦娥奔月》经过几个月的辛勤排练,105年后,由北京京剧院再次搬上舞台,3月5日在长安大戏院的首次亮相,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精彩唱段和表演引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去年在给戏曲学院师生的回信中说: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剧恪守了戏曲艺术创作的传统规律和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导演梁汉森和本剧各创作组,导演组及艺术指导们,抓住梅派经典剧目的特点,依托围绕“嫦娥奔月”的剧本故事,导排中用表,景,光,服,化,导多种艺术手段,密针线,裹程式,纠葛戏剧冲突,展现多重人物关系,把一部神话史诗剧呈现在观众面前,彰显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形式主旨,抓住戏曲独特的程式语汇和现代审美融汇,追求好听好看,视听结合,汇聚导排,表演,音乐设计,舞台美术、场面调度、文武场结合,呈现出“一棵菜”的精神,突出了新时代守正创新的特点,主要显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不忘初心中弘扬传统

戏曲的创作贵在程式的运用,因为脱离了戏曲程式的创作就失去了戏曲的本质,本剧的不忘初心就是遵循戏曲艺术创作规律,恪守戏曲创作美学,把戏曲艺术真正还原于舞台同时特别强调当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真正属于戏曲的京剧剧目。做到了以戏曲本体艺术特征为重点,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嫦娥奔月”是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梅兰芳在创作《嫦娥奔月》时正是追求一种守正创新,他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把这个故事作为应节戏搬上了舞台,运用京剧的形式展现出月宫仙女的婀娜形象,开始了梅派古装戏的创作时代,此剧也成为梅派创新的里程碑之作。嫦娥和月宫历来是中国老百姓神往的形象,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认识和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因此月亮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有两个形象,1、神话形象:月宫中有嫦娥、玉兔、吴刚、桂花树;2、天体形象:月球分布着大量撞击坑,寒冷黑暗,没有人烟。尽管现在月亮的形象已经不同于人们以前在农耕社会的认识,但是善于想象的人们对于月宫和嫦娥的故事还是津津乐道,因为嫦娥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祝愿,我国的卫星被命名为“嫦娥号”,也正是以此喻托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憧憬。

在北京京剧院此次演出的《嫦娥奔月》中,全剧围绕嫦娥心系百姓为中心,展开矛盾冲突,一方面刻画了嫦娥夫妇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一方面突出了嫦娥夫妇与黑暗力量势不两立的态度。剧情仍然保留了嫦娥吞药的情节,但是结合戏剧冲突刻画了嫦娥与残害百姓的恶人周旋斗争的精神,这种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气节,正是坚守了我国人民的优良品质,在嫦娥的身上集中彰显出来。为了不被恶人把仙药夺去,嫦娥慌忙把仙药吞下,不料身轻飘渺,飞向月宫,但是在月宫中的嫦娥虽然做了神仙,却一刻也不忘人间百姓的苦难,她为了救黎民于水火,使百姓摆脱恶霸的欺凌,在天上时时不忘寻找仙药拯救黎民,全力与恶势力作斗争,呈现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本剧保留了两段梅兰芳创作的唱段,其中的“南梆子”唱段:碧玉阶前莲步移,水晶帘下看端倪……刻画出嫦娥在广寒宫清清冷冷的心境,使观众感受到梅兰芳创作此剧的初心,在梅兰芳的时代的女性特别需要呼吁自己的权利,女权主义的可贵体现在时代的觉醒和进步,梅兰芳对女性进步的认识和体现,对时代的发展和艺术的创作都是积极热情的,本剧也是本着这样的初心,对剧本进行了整理改编,在新时代中展现出人性的光辉风度。在剧情的发展中,嫦娥从一个善良温柔的温婉形象成长为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饱和了人们对女性的所有美好期待,并以嫦娥化为神仙作目标构建艺术然后剧情持续发酵增温,把神仙和人类形象紧密结合,体现出一种双重身份:嫦娥既有神仙的能力和美丽,又有人类的情感和斗志,一种大爱在嫦娥身上凸显出来,越到剧情结束的时候,此种气韵越弥漫开来,天上人间融为一体,爱由天降,爱从心生,满足了人们对嫦娥和正义的期待与美好,构成了全剧的意境。
 

二、在固本守正中开拓创新

梅兰芳曾对《嫦娥奔月》几经修改,在服饰上由传统青衣装扮改为古装,开始了梅派古装戏的创作时代,并在剧中设计了“花镰舞”、“袖舞”等舞蹈身段,此次演出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在遵循导演阐述的设计中,艺术指导和导演组以及唱腔音乐设计群策群力,进一步设计了“花镰舞”、“袖舞”、“画眉序”、“水仙子”等身段动作,增添了视听效果,极大保留了京剧表演特色。在原来音乐的基础上兼皮黄、曲牌、昆曲、现代流行音乐等多种元素为一体,观众既能感受到皮黄叙事抒情的功能,又能感受到曲牌典雅清静的意蕴,还能体会到现代京歌和表演中插科打诨的喜剧幽默。本剧突出了戏曲综合性的特点,运用了京剧包容性手段,使得整个演出和谐统一,错落有致。
舞美设计以虚实结合为美学原则,大胆在天幕呈现出月球表面的实体和玑理形象,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月球表面的撞击坑,配合前景的写意景片,使得月亮的阴晴圆缺交替运行,不仅没有违和感,反而给人无限的遐想,产生出从纵深到空灵,从真实到虚幻的意境。序幕“射日”,舞美设计运用了中国写意美术的手段,把“九个大太阳”创作成自由挥洒的圆圈,并且大小不一,疏密有致,这种设计既遵循了剧情,又拓展了创意,使得“后羿射日”的古老传说显示为高度概括的线条语汇,彰显了中国绘画美学的线性写意境界。

不能守正就不能真正的创新,创新一定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思考,本剧导演抓住戏剧冲突的内核,通过组织戏曲表演手段展开戏剧的发展,使观众在紧跟剧情突转的同时,又能够欣赏到京剧的表演魅力,在创新中显现传统的可贵,在形式上凸显创新的功力。导演牢牢把握“死”在演员表演上的法则,把一系列的导演语汇化为演员的身段调度,以此为中心,展开人物和人物之间、内心冲突和外部冲突之间的设计,节奏紧凑,形式好看,彰显了戏曲艺术的美。

三、以“关键在人”为传承创作核心

值得赞扬的是,本剧演出从表演、音乐、舞美、技导舞蹈,监督等方方面面都与导演整体风格配合默契,让人感动,无论是演员还是鼓师、琴师、服装、道具、美术,灯光等都兢兢业业,相互照应,既体现了本职业的艺术表现,又支撑了其他职能的最佳效果,使整个演出严丝合缝,无懈可击,这在现今的演出队伍中是应该学习的楷模。由于戏曲演出的程式性很强,各个演出部门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艺术程式,表、音、服、道、化各司其职,但是很多时候,观众在一些演出中感觉这些部门虽表现准确,却总是在配合和艺术的领悟上缺少一种协作精神,给人一种“貌合神离”之感,好像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演出。但是此剧的演出从始至终一气呵成,让观众始终全神贯注,各个演出部门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听着我,我看着你,这样的演出给人极大的审美享受,并赢得全场观众的尊敬,所以现场的热烈掌声,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赞美,也是对这种敬业精神的肯定。

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人”,此剧中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后辈的辛苦教导和殷切关心,本剧的艺术顾问杜近芳先生是继梅兰芳之后演出此剧的二代艺术家,她在近90岁高龄时刻任艺术顾问,阎桂祥老师作为上一代的表演艺术家,竭心全力地指导帮助演员进行创作排练,通过演员们的表现可以看出前辈艺术家的心血汗水,这次演出的成功正是对艺术家传承精神的肯定。演员们表演可圈可点,主演嫦娥扮演者刘烁宇、后羿扮演者马博通、逄蒙的扮演者罗帅、兔爷的扮演者黄柏雪、兔奶奶的扮演者梅庆羊、吴刚的扮演者谢皓等,都一丝不苟,表演张弛有度,脚色当行。导演梁汉森老师在戏曲表演、导演方面堪称行家,对戏曲本体的把握准确到位,并在戏曲发展创新方面有独特的思考和手段。通过此剧的演出,可以看出导演运用了戏剧舞台调度和电影语汇相结合,通过演员的圆场、卧鱼、推磨,抢药揣鸭,升腾飞天,后羿跪磋等技巧,让演员游弋于追逐和景物的交互,令观众似乎看到了影视镜头的推、拉、摇、移的美感和人物情感与矛盾,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以此更突出了戏曲的诗化特征和接受新媒体时代融合,导演和演员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凸显人物的内心和主体精神,升华了戏曲艺术的美学意义。

北京京剧院的艺术指导和艺术家们都在默默的工作并为此剧演出奉献着力量,他们通过每一个唱段、每一段音乐,每一个调度,每一个设计显现出他们认真敬业的态度和功力,以此向这些艺术家和多位创作者们致敬。

艺术总是抒情,戏剧在于冲突,有几处建议:1、可以再加强剧情后期的矛盾冲突,刻画嫦娥与后羿离别后的思念,渲染爱情主题;2、最好再设计一个小人物的角色,这个小人物与嫦娥形成一个呼应,相当于是嫦娥的影子,就更能够有血有肉,真实饱满,3、逄蒙的人物过于简单化,可以在这个人物的代表势力上下功夫,比如对封建体制的描写,就更能凸显嫦娥的斗争精神;3、对天庭的描写可以再加大力度,现在看来有些单薄,还可以进一步满足观众对天庭的想象和真实感,就能调动更多戏曲表演手段,现场也会更好看。

梅派剧目在不同时代的发展都有不同变化和进步,这既秉承了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创作精神,又遵循了新时代总书记对艺术“守正创新”的号令,期待北京京剧院更多梅派剧目的精品创作,期待戏曲的创作与时代同步,永远繁荣发展。
 

2021年3月9日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 硕士导师)

2023年3月12日 10:35
收藏
作者: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