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题材重在“新解”——以淮剧《范公堤》为例
毫无疑问,范仲淹一直是个大IP。早在元代马致远就有杂剧《半夜雷轰荐福碑》写范仲淹识人、荐人之仁厚品质,明代朱有燉也有一部叫《甄月娥风月庆朔堂》的杂剧,讲范仲淹在饶州任上的一段感情故事,到了清代又有了《双节烈》写范仲淹帮助狄青的故事,另外还有很多无名氏所做的写范仲淹惩治恶霸的杂剧《寻亲记》,作为配角的《开仓粜米》等等。到了当下这个IP更是炙手可热。描写范仲淹的有电影、电视剧、话剧、动漫、情景剧、戏曲,光戏曲就有豫剧、曲剧、京剧、越剧等等剧种。苏州昆剧团也刚排了范仲淹的戏,叫《范文正公》,它以四个折子串起了范仲淹的一生。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不同的艺术门类都不停地把范仲淹作为一个重要的创作题材,把他的人生故事与政治抱负、思想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进行新的诠释与表达呢?
新创作的新编历史淮剧《范公堤》想回答的正是这样一个问题。
淮剧《范公堤》根据江苏作家姞文同名历史小说改编,由盐城市演艺集团出品,江苏省淮剧团创作演出,杨蓉编剧、王友理导演,由“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梨园伉俪”陈明矿与陈澄联袂出演。
这是一部新创作的历史剧。新编历史剧是新中国成立后采用的一种要以编写反映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主的剧目,它区别于过去的历史剧,也不同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更强调了历史观的科学性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性。从这一点上来说《范公堤》非常契合,因为戏中所描写的就是真实地发生在泰州的故事,剧中的人物、故事都来自历史,这就为这个新创作的戏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地基础。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创作中的难题,也就是整个故事情节大家都知道,你所面临的是如何才能把这个历史故事讲得别致,讲出新意,既能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同时还要充分调用一切戏曲艺术手段,发挥艺术所长把故事讲得既美又感人。
“出新”是我们的期待,也是检验这部剧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其实,新编历史淮剧《范公堤》讲了一个特别简单的故事。公元1021年北宋天禧年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盐仓监实际上是盐仓的盐税督察,从八品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副科长,他们的职责是与盐仓、盐场官员共同处理盐仓、盐场的政务,同时行监察之职。赴任时正赶上泰州西溪海潮倒灌、淹没良田、毁坏盐灶,自己也差点遭难,所幸被盐工所救,为解盐工疾苦,范仲淹做了一件超越他职能范围的事情,先是为百姓申请“减课”免赋,后来再请知州张纶上书朝廷建“捍海堰”,根治海潮。因为不是他这个官做的事,超越了职权范围,所以矛盾与困难一重接一重,最终在滕子京、张纶等一群文人士大夫的助力下,经历六个春秋,终于建成造福百姓、造福后人的范公堤。
这样简单的故事要实现上述的“出新”,确实有点难。好在这个主创团队非常有经验,最终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突破。
首先是新在以“小切口”的方式表达与当下社会相呼应的“大情怀”。
以往文艺作品表现范仲淹,较多的是着眼于表现一个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故而叙事较为宏大,或写三次被贬愈挫愈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之刚毅,或写“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之崇高;或写“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的胆气。而本剧以建造“捍海堰”这一件小事为切入点,用生动、真实的细节来刻画塑造人物,从小事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忧后乐”的思想与范仲淹的形象直接联系在一起,着重描写写出这个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他本人的实践与追求,让榜样不再那么高高在上,平实地讲出了“只要心怀大众,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时代实现自身价值”的时代之声。
其次是新在以平实的视角塑造与以往作品不同的“范仲淹”。
很多文艺作品中的范仲淹往往是表现其居高位之后,也就是说话做事有了一定的决定权。但是这个戏的青年范仲淹在戏一开始就差点被淹死;提出“减课”免赋还超越了职能范围;也不能直接面君上奏折;好不容易获准建堤又因潮水冲毁而遭停工……他一直处在无法左右事情发展的地位。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困境与无奈、痛苦与彷徨特别是与百姓同生共死的经历,让“先忧后乐”主旨思想的形成变的更为真实可信,让处在成长阶段的范仲淹更为立体、真实,更接地气、更具新意。
最后是新在以守正的原则完成了舞台呈现的“新表达”。
第一是屏弃了舞美的大制作。周贻白在论著中说:“中国戏曲舞台布景的原则:第一,不能妨碍脚色们的上下场;第二,不能和演员们的动作有矛盾;第三,不能使空间与时间有所冲突;第四,不能使舞台布景超过剧情。”这部戏以“一桌二椅”还原中国戏曲舞台的空灵和写意,还原了戏曲“简约以行诗化”的美学追求,把舞台让给了演员;第二是强化了“以表演艺术为主体”的戏曲原则。黑格尔曾说:“艺术愈不受物质的束缚,愈现出心灵的活动,也就愈自由,愈高级”。全剧遵循演员是主体的原则,强化了演员“描景、抒情、写人”浑然一体的职能,同时结合为演员写戏的好传统,“找俏头、按玩意儿”,让两位梅花奖演员的才能在戏当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挥,实现了戏曲的“技艺同赏”;第三是结合时代审美的创造性表达。以简约的手法增加一个与剧情看似没有太多关系的序幕和尾声,对“以人为本,为民办事”的“先忧后乐”主题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表达;在保留淮腔淮韵的前提下,融入交响乐,把武行融入到文戏之中等等。
守正创新的原则追求,让本剧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让这个大IP,在这个时代焕发了新的光彩。当然,本剧也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如矛盾对立面的设置、范仲淹成长的心路历程的深度开掘、母亲如何更为合理的参与到戏剧情境中来、如何让滕子京人物形象更丰满等均有待进一步强化。
2022-10-20
(沈勇,教授、导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青年文艺评论家“西湖论坛”秘书长、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