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石匣村

首页标题    首页    学术园地    美丽的石匣村

山东章丘石匣村的“乡村振兴戏剧节”自2019年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五年开花结果,有力地带动了本地的文旅发展。石匣村被评为3A级景区,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为什么?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普通小山村,受到了瞩目关注?它有什么样的魔力?吸引着民众们的脚步和驻足?思来想去,我的结论是:独有的传统戏剧(章丘梆子)的魅力,依然散发着独特的芳香。它浓郁的山野芬芳仍然在招蜂引蝶,铺就一派花海田园般的美丽风光,令人流连忘返。

章丘梆子,又名“山东吼”,也叫“东路梆子。是济南地区的地方文化代表之一。它相对秦腔老西路梆子而来,源于山西蒲州梆子和陕西秦腔的传统戏曲剧种。明朝时,随山西、河北移民传入济南章丘,在当地语言、风俗、秧歌、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衍变成了山东章丘人们喜爱的一种戏剧形式。

一个别名“山东吼”,响亮有个性。吼出了山东大汉憨厚朴实、豪爽耿直的性格特性;吼出了泰山般的笃定坚毅,吼出了闻名遐迩的趵突泉,吼出了孔圣人的尊礼重孝的传统美德。更吼出了山东人的个头大、格局大、气派大的胸怀。这别名太棒了!喜欢。

我随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几进石匣村,每一次均有不同的体会。

第一次来时,并未感觉它与其他见过的山村存在显著的不同,但村中建立的“中国章丘梆子戏剧博物馆”令我印象深刻。我当时没有想到,在这么偏远的小山村里居然有“戏剧博物馆”,且头盔、髯口、行头、锣鼓家什保存齐整良好,由此得知这是个具有浓厚传统梆子戏曲演唱的村子,曾经拥有自己的梆子剧团,农闲时穿上戏装操起家什,就为当地民众演绎红脸关公等的故事。既娱乐了民众,又使民众在观戏中接受了爱国的、忠孝的传统道德教育启示。剧团后人至今依然居住在村里,对传统梆子怀有深深地留恋和敬畏。家中的戏衣、头盔等家什捐献出来,与收集到的其他演出实物聚集收藏,建立了博物馆。由此推断:一个拥有戏曲传承的古老村庄,必定会潜藏着古老传统文化的底蕴。

戏文学会的同仁与村委会的干部们经过多次研讨座谈,最终确定了“不忘初心”,抓住戏剧这一文化脉络不放,做文章。以此撬动文旅两翼振翅的实践和尝试。

第二次进入石匣村,即来参加由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和石匣村联合举办的首届“乡村振兴戏剧节”。此次再访石匣村,令人眼前一亮。不能不佩服村委会的大手笔,他们紧紧抓准了传统戏剧的抓手不放,花巨资从“戏窝子”的山西省请来了一尊传统的大戏台,拉足了架势,要在“姥姥门前唱大戏”。

戏文学会助阵戏剧节,从京城率数十人的专家学者和著名戏曲、评书、曲艺等演艺人员来到石匣村。一时间,临近的十里八乡将个石匣村围得水泄不通。大戏台的章丘梆子和从京城来的名家名唱同台演出,使得小小石匣村名震章丘和济南。

当然此次也看到了石匣村受道路及陈旧设施等限制,远不能满足来访者需求的实况。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石匣村自然条件需要适度改善,尤其是交通和停车问题首当其中。否则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山村的发展,影响戏剧节的规模。

石匣村北靠齐长城遗址,九顶山、大青山等名山大川构成它天然的屏障,村中流淌着凉水泉、圣水泉、神仙泉等八十余处清凉甘洌的泉水,村中还保存着报国寺、山神庙等庙宇和生仙桥、真武桥等二十四座桥梁的神韵,是个值得浏览和探秘的好去处。加之村中用泉水、石磨做出的鲜美豆腐和各种用面粉蒸出的花馍,就像观摩手工艺品的展览一样,令人爱不释手。我带回京城的花馍为城里的人们,找回了久违的节庆氛围与喜悦,带回了人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回味。暮然回首,原来我们是从那里走来……

搭台戏剧节,唱响梆子腔,还应继续开发石匣村独具的自然风光,盘活清凌的泉水、突现齐长城的遗姿,讲好山神庙宇的传说,重现古桥身姿的神韵。用文化遗产的魂魄激活石匣村的灵气和魅力,回味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探秘隐藏在遗产中的故事,吸引更多游客的到访。

第三次来到石匣村参加戏剧节时,又一次让我看到了它的变化。村前的道路拓宽了,整齐了;诺大的停车场旁,盖起了漂亮的房舍,窗明几净。博物馆院内新立起了从村中挖掘出来的石碑,字体苍劲有力。观赏演出的时候,无人机在头顶盘旋,拍摄记录舞台上的名家名段。

电视台等新闻单位的长枪短炮鳞次栉比,争相播散着古老村庄的夏日风情和舞台上精美的表演。刘兰芳的评书、袁少海的身段、戴月琴的“刘巧儿”等……深受观众欢迎的艺术家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这说明石匣村在变化着,进步着。戏剧节也在向成熟化和规模化进军着。越来越多的眼睛注视着石匣村、越来越多的报道介绍着石匣村。石匣村的戏剧节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距离,形成了两个文明的互动。

我们说,中国社会的文明建设绝不是城市的专属,乡村文明建设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国度的文明程度。中国在解决温饱进入“小康”社会后,其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迫切且急需,这是中国式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绕不开的话题和必行之路。希望石匣村戏剧节能够不断完善,在推动乡村戏剧的发展道路上作出贡献。

还可以探讨形成农村戏剧交流的平台,共商农村题材戏剧的发展。定期举办专题性的演出,促进乡村戏剧演出和形式的研讨。还可就传统梆子唱腔进行改革,吟唱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唱腔唱段,创作出新的具有地域特点的戏剧代表作品等等。总之还有许多可开发和可发掘的项目需要策划和实施。

2023年的8月,我第四次来到石匣村,再次参加戏剧赋能乡村振兴第五届过半年乡村振兴戏剧节活动。此次戏剧节除保留了前几届的精华内容,还迎来了政府及主管文化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莅临。举行了《戏润山乡满眼春-戏剧赋能乡村振兴文集》首发式、为2022年度“戏剧中国”作品征集推选和优秀剧目展演活动颁发证书、“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戏剧文学林”揭牌、“戏剧赋能乡村振兴(章丘)研讨会”等活动。月亮探头之时,锣鼓喧天、美丽山村再度唱起了大戏。

要说此次进山的感触,那就是热情的观众和来宾几乎撑破了这个小小的美丽山村。锣鼓敲响了,观众涌来了;接下来的戏该怎么唱?石匣村还会带来新的惊喜吗?拭目以待!

演出启幕时,石匣村党支部书记与当地银行签署了合作协议。我想石匣村的村委会一定还有高招,为改变山村面貌,为给乡亲更多的实惠。他们一定还有更高的目标去努力和攀登。

几进石匣村的变化告诉我:传统戏剧的灵魂还在,精神尚存。只要有梧桐树,就不愁引不来金凤凰。

热情的观众从十里八乡赶集般的聚集涌进石匣村,是因为石匣村有“山东吼”,有老戏台,有气壮山河的剧情,有从各地赶来献艺的名家名唱。人们需要这样的戏剧享受,人们需要这样的娱乐形式,人们需要这样的精神食粮,人们更需要这样的文化大集。石匣村戏剧节的举办,满足了这样的需求,产生了戏剧文化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产生了石匣村今天文旅相依的局面。这是中国戏剧文学会“还戏于民、惠及大众”的一种尝试和实践,又是文旅结合产生实效的一个案例。

就艺术实践而言,我认为:坚持传统,回到传统,不仅不是与现代文明相矛盾的文化维度,而是现代化进程中文艺发展的必然选项和重要的内容。我们应该深刻洞察我们传统文化的这种根性、韧性和易性,激活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社会观、道德观及文明与智慧。因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正是来自于中国古老的文明传统。我们所拥有的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的表演艺术、民间艺术,则始终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和思想价值。

中外文化现象表明;文艺的民族特性不仅体现一个民族的辨识度,也能带来审美的惊奇。石匣村立足本土,激活传统戏曲的做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促进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互鉴,具有恒久价值和现代的文明价值。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石匣村打破千村一面的俗套,创造性地展现出了自己鲜明的辨识度。

当然,我更希望石匣村的“山东吼”能带动更多的乡村一起“吼”。“吼”出中国独特的风格和风韵!“吼”出中国的气派!“吼”出中国的强盛和繁荣!   

                                  
 2023.08.12

2023年8月24日 11:18
收藏
作者:刘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