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简史

首页标题    首页    学术园地    中国话剧简史

从古希腊戏剧开始的西方戏剧先传入日本。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中国在日本的留学生引进到我国。因为我们国家早有戏曲艺术,为了区别戏曲,后来戏剧家们根据话剧的特色,以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定名为“话剧”,实际就是西方的戏剧形式。因此话剧艺术是“外来”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

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人,看到了西方戏剧,很是喜欢,就组织在日留学生排演《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根据美国“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1907年他们成立“春枊社”。同年,王钟声在上海组织“春阳社”。这就开了中国话剧艺术的先河。当时为了区别戏曲艺术,就称此种戏剧为“新剧”、“文明戏”、“时装戏“。以后十年中,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地出现了“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戏剧团体,演出了《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

1919年“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人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也组织了许多业余演剧活动,他们称之为“爱美的戏剧”(“非职业”的英译)。胡适的《终身大事》为主要代表作品。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的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了“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演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其中《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最为有代表性。这些作品为建立中国话剧的文学基础和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早期话剧艺术的经典作品。1922年,洪深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参加了“戏剧协社”。他针对文明戏中的许多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的建立等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推行男女演员同台演出,形成了中国话剧艺术完整的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培养话剧人才建立了阵地。田汉领导的南国戏剧运动,充分体现了20年代新兴的话剧的精神。从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许多反帝反封建为主题的剧目,出现了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大批话剧的骨干人物。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了戏剧研究所,出版了《戏剧》杂志,组织了《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的演出。他和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把“DRAMA”定为“话剧”。以区别所谓的“新剧”和戏曲。

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1931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中国话剧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左翼戏剧时期”。总部设在上海,北京、南京、广州和杭州设有分联盟,建立了五十多个进步剧团,演出了《血衣》《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剧目,涌现出夏衍、于玲、陈白尘、宋之的等著名作家和章泯、金山、赵丹、石挥、白杨、舒绣文等著名表演艺术家。1935年,“上海剧艺协会”成立,演出了《娜拉》(玩偶之家)、《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等剧目。舞台演出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间,青年剧作家曹禺《雷雨》《日出》和《原野》问世,成了中国话剧不朽的作品。1933年成立的“中国旅行剧团”,维持达14年之久。出现了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唐愧秋等。1932-1937年河北定县农民实验话剧的尝试。在“苏区”也出现了“红色戏剧”,江西、湖北、福建等革命根据地也很活跃。演出了《二七风暴》《八一南昌起义》《我是红军》等剧目。1935年在南京成立了“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南京剧专,中戏的前身之一部分),后迁到四川江安,培养了了上千名学生,演出了近来60多部剧目,谢晋、凌子风、徐晓钟都是这所学校的优秀毕业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期间,中国的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充分发挥了话剧艺术形式的“战斗性”和“现实性”的作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首先演出了话剧《保卫卢沟桥》,并成立了十三个救亡演剧队,到各地宣传团结抗日的思想。1937年12月31日在武汉成立了“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1938年,武汉国民政府三厅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成立了十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日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奔赴抗日前线和敌后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团体,还有根据地的剧团的演出相结合,形成了话剧艺术的空前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和宋之的联合编写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成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1939年话剧运动的重心转入了城市。在重庆,先后成立了“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并开始”剧场化”的演出。此间著名剧目有:《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和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等。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了营业性的演出特点。此期间上演了《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等等150多台。1944年初,在广西桂林举办了第一届西南戏剧展演,28个戏剧团体演出了27台剧目,是一次话剧的大检阅。在延安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工团宣传队,在农村、部队演出了许多剧目,其中《同志,你走错了路》(姚仲明)、《李国瑞》(杜锋)影响很大。解放战争期间,话剧活动处于低潮。此间有《清明前后》(矛盾)、《升官图》(陈白尘)、《丽人行》(田汉)为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7月,中国戏剧家协会成立,先后建立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政话剧团,各省的省话剧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等剧团和学院,话剧艺术空前发展。《龙须沟》《茶馆》(老舍)、《蔡文姬》(郭沫若)、《关汉卿》(田汉)、《万水千山》(陈其通)、《马兰花》(任德耀)是非常有名的剧目。还有《年青的一代》(陈耘)、《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等等。文革时代话剧又进入到了低潮。粉碎四人帮后,话剧曾有过高潮,进入到新时期,话剧艺术进入到了多元化,演出样式多样化,以及小剧场艺术的空前发展。《茶馆》《俄狄浦斯王》到国外演出,获得成功,打开了中国话剧走向世界的良好开端。

 

(罗锦鳞:原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导演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导演艺术家。)

2020年7月29日 09:46
收藏
作者:罗锦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