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的剧作家和组织领导者——悼念胡可同志

首页标题    首页    会员之家    杰出的剧作家和组织领导者——悼念胡可同志

胡可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他也是我国戏剧创作的组织领导者。胡可同志对我国戏剧创作的繁荣和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戏剧事业的重大损失。噩耗传来,十分悲痛。我到八宝山参加告别仪式,向他深深鞠躬,表示对他的崇敬和哀悼。

胡可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16岁参加北平郊区的抗日游击队,同年12月到敌后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工作。他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亲历者。建国后他又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创作大量的优秀剧本。他早期的剧本,大多是配合当时革命任务的小戏、独幕剧、报道剧,如1940年春天,胡可写独幕《五十九个殉难者》。以后又写《清明节》,小喜剧《喜相逢》,独幕话剧《枪》。表演唱《张老汉》《八路好》。他根据人民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的事迹写多幕报道剧《戎冠秀》。他还写一些歌词如《王老汉减租小唱》等。在当时演出受到群众欢迎,起到宣传和鼓舞作用。他比较成熟的剧本是他创作的中期和晚期。他的话剧《战斗力成长》是根据他和胡朋等人集体创作《生铁炼成钢》重写而成。曾获得全国话剧汇演一等。这也是我国话剧发展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的作品。《战斗力成长》写赵石头赵铁柱一家人的悲欢离合,由失散到团聚,是农民人生道路的缩影。1950年10月,他创作话剧《英雄的阵地》,塑造生动的解放军的英雄形象,和新的精神面貌。1954年写多幕话剧《战线南移》歌颂志愿军对敌斗争的英雄气概。他亲自到朝鲜战场西线兵团采访和体验生活。他创作的话剧《槐树庄》反映农村从1947年土地改革到1958年人民公社的巨大变迁。这个剧本是胡可长期在农村生活和他对人民子弟兵戎冠秀的了解的积累。胡可同志的创作善于通过人物独特命运的描写来反映一个时代的面貌。在战争年代,他置身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剧本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他是用生命谱写壮丽的诗篇。

胡可同志创作的剧本收集到《胡可剧作选》出版,他写的大量文章、论文都收集到其他书籍中。如他学习名剧的读书笔记和写作经验,在《习剧笔记》《胡可论剧》《读剧杂谈》《剧事文稿》《胡可戏剧杂文》有百余篇。《走过硝烟——一个文艺工作者的随军手记》,自传体文稿《烽烟·戏剧·人生——胡可自述》《敌后纪事》(和胡朋合作)等回忆他在战斗中的生活,语言生动,行文流畅。胡可同志每出版一本书,都没有忘记寄给我,让我有机会学习。他在广州会议上的发言《性格·性格冲突》探讨编剧的问题,也是一篇重要文章,经我编辑,发表在《剧本》月刊上。

胡可同志是一个杰出的剧作家,他也是戏剧创作、军旅文艺的组织领导者和教育家。他担任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期间,对繁荣军事文艺、培养文艺人才,推动军队文化事业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对地方戏剧事业的发展,胡可同志也是竭尽全力,参加组织领导工作。《剧本》月刊创刊后,他是继部队剧作家宋之的之后担任编委工作,推荐部队剧作家的优秀剧本在《剧本》月刊上发表。他从编委到逝世前都担任《剧本》月刊顾问。1982年起他参加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的评奖工作。以后这个奖改为曹禺剧本奖。胡可同志担任历届评委会主任。我在他的领导下,协助他做一些工作。

胡可同志和中国戏剧家协会有密切的关系。他先后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创作委员会主任。他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主持了大量进京新剧目的讨论会,并做了大量有关新剧目的评论和探讨戏剧创作的发言,对提高我国戏剧创作水平和促进戏剧创作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以曹禺戏剧文学奖为例,这个奖的设立和评选章程的制定都是在胡可同志的领导和关心下进行的。这个奖后来为曹禺剧本奖,一直是在他的主持下进行。他坚持评奖标准“作品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有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评奖不搞照顾,不搞平衡,公正无私,使评奖评出水平,评出威信。

胡可同志主持曹禺剧本奖都认真阅读入选的剧本,充分发扬民主,认真讨论,再投票表决。最后确定得奖剧本。他在授奖大会上都作报告,分析得奖剧本的优缺点,并总结出一些戏剧创作问题,使颁奖大会成为一次戏剧创作研讨会。

胡可同志是满族人,他担任过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也主持少数民族戏剧评奖工作。推荐出一批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剧本。他对我国少数民族戏剧事业也做出默默的奉献。

胡可同志还担任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顾问,为学会题字,常关心学会发展。此外,还参加“中国解放区文学书系”和“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的编选工作。

胡可同志在组织领导、教育、编辑岗位上一直重视青年文艺人才的奖掖、扶植和培育。他关心部队青年剧作家的成长,如刘川、翟迎春、孟冰、蒋晓勤、郑振寰都得到过他的帮助和关怀。特别是孟冰,他亲自帮助十四岁的“童工”孟冰入伍。长达几十年的扶植。孟冰写出不少优秀剧本,有的获得曹禺剧本奖。孟冰曾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和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的名誉会长。

胡可同志对青年剧作家提出明确的要求,要坚持“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的思想。胡可同志为《孟冰剧作选》写了一篇序言,他说:“每次看到他独立创作的或与人合作的话剧的演出,除了戏剧本身带给我的感动,常常伴随着看到年轻剧作家茁壮成长的惊喜。”胡可同志还为孟冰创作道路作了三点小结:一是剧作家他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持从实际生活出发同执著艺术追求的一致。二是作为军队剧作家,他把为巩固和提高我军战斗力服务的牢固信念,同剧作家的独立思考和艺术的独创,统一起来所做的不懈的努力。三是,他那异常的勤奋和学习精神。从这篇序言中我们看出老一代剧作家对年青一代剧作家,寄托的希望和要求,鼓励他们不怕艰苦,努力学习,不断跋涉,向艺术高峰攀登。

胡可同志关心话剧创作的健康发展,认为话剧要关注人民的命运。提倡能体现党的要求和人民的心声的作品。话剧不能只为少数人欣赏和研究的“高雅艺术”。话剧不是“小众艺术”。在《读剧札记》中,他批评那些闭门造车、粗制滥造的作品和远离时代、孤芳自赏的创作倾向。他批评那些怀着某种私欲去制造的作品,为了赚钱而去迎合低级趣味的作品,为了到国外争奖而以展示中国人的落后习俗去满足外国人好奇心理的作品,为了追求时尚博一时虚名而悖离现实拼凑“复杂人物”的作品,这些作品即使能轰动一时,但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这些批评表现出胡可同志的责任心和党性原则。

胡可同志对戏剧事业的关心达到忘我的程度。一次他看鞍山话剧团来北京演出话剧《鼓王》。戏散后,走出剧场,在马路上被一辆逆行的小轿车撞倒,司机逃逸。他在别人帮助下到医院,诊断为右股骨骨折。经手术治愈后,他仍然以带伤的身体奔走剧场,观看各地来京的演出,参加座谈会、讨论会上并发言。

胡可同志德高望重,为人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也关心老同志,对老一辈剧作家崇敬和爱护。有一件事,我至今不忘。在三年困难时期,部队为了照顾剧作家的生活,把胡同和杜峰安排在崇文门部队招待所,生活得到改善。胡可同志让我到田汉和曹禺家,请他们到崇文门部队招待所吃饭,让他们也改善一下生活。他关心老一辈剧作家细致入微的做法,让我当时也非常感动。

九十四岁的老剧作家于雁军告诉我,在胡可同志逝世之前不久,他还带着有病的身体,到和平里看望于雁军,嘱咐她要保重身体。原《剧本》主编温大勇几年前生病时,胡可同志知道后,也打电话慰问他。

胡可同志对我国戏剧事业的奉献精神,他那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精神,他那博览群众、笔耕不断的勤奋,都是我们要学习和发扬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胡可同志虽然走了,但胡可同志这些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颜振奋:中国戏剧文学学会荣誉会长、中国剧协原书记处书记、《剧本》月刊原主编。)

 

 

《英雄的阵地》剧照

 

胡旭、胡可、胡刚(从左至右)三兄弟1949年7月合影

 

 

2020年7月29日 10:25
收藏
作者:颜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