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与《雷雨》的比较、思考和启迪

首页标题    首页    中国剧本    《立秋》与《雷雨》的比较、思考和启迪

由姚宝瑄、卫中编剧,陈颙、査明哲导演的话剧《立秋》是山西省话剧院2002年创作演出的,到2017年已经有15个年头了。该剧好评如潮,曾荣获国家级和省级多项大奖,上千场的演出也为山西省话剧院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不过,很少有人公开给《立秋》提出今后应该提高的地方。我试将话剧《立秋》和经典剧目《雷雨》相比较,希望能有助于《立秋》的进一步提高,哪怕我的想法并不成熟。

为将严肃的思考与动人的情节糅合在一起,《立秋》采用严格的“三一律”,以同一时间(立秋当天)、同一地点(晋商大院)和同一事件(票号危机以及因此引起的许凌翔、马洪翰两人道路冲突和瑶琴婚事的冲突)的发生为主线,是古典式戏剧创作规律在新形势下的现实应用。由此我不由得想到了中国戏剧的编剧大师曹禺先生创作的同样是“三一律”的经典名剧《雷雨》。《雷雨》的故事同样是发生在同一地点(周公馆)、同一时间(鲁妈来到周公馆的一天一夜)、同一事件(周朴园的家事和其子女、妻子之间的恩怨情仇)。可以说,《立秋》是在《雷雨》的艺术熏陶下构思、创作出来的。将《雷雨》和《立秋》在艺术上进行一番比较,会引起我们诸多的思考。

首先,两部话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意义不同。《立秋》讲述的是民国初年,曾经辉煌一时的晋商面对复杂变幻的形势如何做出抉择,反映了中国新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生存更加艰难。《雷雨》的时代背景显然比《立秋》所处的时代更晚一些,但是同样是在中国社会新旧思想更替、社会生活动荡之中,只是《雷雨》的时代受到外来的、自由的空气更加浓厚,带给人们的动荡更加激烈。如果说“立秋”之后是严冬的话,“雷雨”之后应该是更加明朗的晴天。“雷雨”的隆隆响声和划破夜空的闪电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把中国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新时代。如果没有“雷雨”的春雷,恐怕中国仍旧处在黑暗的时代。所以,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许凌翔、马洪翰们的日子会遇到更多的风险,甚至是灭顶之灾。这是《雷雨》和《立秋》在时代意义上带给我的启迪。

这两部话剧里的人物之间的矛盾也引起了我的思考。《立秋》中的人物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马洪翰和许凌翔身上;《雷雨》中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则主要集中在周朴园和蘩漪以及他们的子女身上。如果说《立秋》里面的人物之间的矛盾还是停留在方向路线上的话,《雷雨》中的人物之间的矛盾就已经是生死攸关的了。从戏剧效果来说,《雷雨》是震撼人心的,而《立秋》是在修补那个即将垮掉的社会,按照李鸿章的说法,是在起“裱糊匠”的作用,当然分量是比较轻的,因为我们没有从这里看到社会发展的更加深远的意义和面临的险境。我们不会感觉到马洪翰和许凌翔的所处的封建社会末路已经到来,而是感觉到这些人物还对这样的社会抱有幻想,希望通过封建时代的“勤奋、敬业、谨慎、诚信”来挽救这个早已破损的时代。《雷雨》则是通过一场疾风暴雨的洗涤,冲刷这个早已应该走向灭亡的时代,带给观众的是更为深远、更为沉重的感受,也使观众更加期望这个黑暗的时代应该也必然应该早早的结束。难怪《雷雨》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和典范!这也是这两部话剧的差异所在。

在写实布景的处理上,两部话剧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很注重布景的细节。不过,《立秋》里的人物所处的环境更规矩、更传统,而《雷雨》却更加外露、更加没落。可是,“没落”后会有新生,“规矩”将成为负担,将会更快地走向末路。

将《立秋》与戏剧大师曹禺的经典剧作《雷雨》相比较,可能对《立秋》太苛刻了一些,但我们的优秀作品不就是在学习前人优秀剧作的基础上提高的吗?希望我的这些认识和观点能够给剧作者和观众提供一些思考和启迪。

(王笑林: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兼秘书长)

2020年7月29日 11:17
收藏
作者:王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