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使我与戏剧结缘
今天能够参加这个论坛我非常高兴!作为我们戏剧文学学会的一员,刚才大勇、张老师谈到这个学会怎么形成的。我参加了第一届在汕头开的全国戏剧文学研讨会,那时就知道这个学会好像跟别的不太一样。因为,我记得在那次会议期间,王正老师挨门挨户地去敲门,问候大家,为会议做了特别辛勤的工作。当时我刚入会,懵懵懂懂的。刚才大勇说了,我才知道原因,学会走到今天真的是很不容易,我也从第一届一直坚持到了今天,我也很荣幸。
这是我第一次到潜江,来到曹禺的故乡,就一定要谈谈曹禺。
认识曹禺的作品,说起来也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的。小时候去剧院看曹禺的《雷雨》,当时很小,傻乎乎的,就知道看热闹,第三幕蘩漪穿雨衣突然在窗外一闪时,把我吓得哭了。蘩漪的这个形象从此忘不了了,抹不掉了,至今我都能想起,蘩漪站在那个窗台那儿,披着雨衣,到第四幕的那个场景。从这以后我就开始了解,并渐渐进入到曹禺的戏里。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我对曹禺的《雷雨》、对蘩漪慢慢地有了理解,不再被吓哭了,而是知道,哦,她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女性,明白了在那个时代,她的那种精神苦闷,慢慢理解了曹禺对这个人物下的功夫和对这个人物倾注的情感。可以说,是曹禺领我走进了戏剧之门,让我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我过去搞戏剧,后来搞电视剧,但是这些不分家嘛,全是戏嘛。
刚才很多老师都讲了,曹禺是一座丰碑,我们几代人都排他的戏,都演他的戏,都热爱我们心中的曹禺。我还想起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原副院长夏淳老师,那时候我还在基层工作,有一支职工的戏剧团体,我们这个戏剧团体排了《雷雨》。排完《雷雨》以后,夏淳的夫人刘华老师给我打了电话,她说夏淳看了你们的戏特别激动,三天睡不着觉,在屋里走来走去,他说他非要去你们那儿。我说非常欢迎啊,夏淳老师能来我们这儿,我们求之不得呢。
从此我们和夏淳老师、和北京人艺,包括跟顾威老师都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顾威老师昨天一看见我就特别亲切。在那个时候,也就是三十多年前,顾威老师就给我们的工人话剧队排戏,所以他刚才讲到草根戏剧我就很有感触。我们当时都是工人,热衷戏剧,那时候加班是有加班费的,大家下班后都不加班赚钱,而是都跑去排戏。大家这个劲头之足,夏淳老师当时就说让他特别感动,为什么他睡不着觉,他想起了他在学生时代的业余演剧生活。夏淳讲了很多,鼓励我们的职工戏剧活动,鼓励这支队伍继续排了《骆驼祥子》等,据我记得大概是又排了四十多部戏。
另外,夏淳老师还给我讲过,他当时到新加坡也是为那里的业余剧人去排《雷雨》,他讲了这些人对《雷雨》的理解,对人物的这种理解,包括他特别强调那个演周朴园的人。他当时给我拿了四五本他在新加坡给业余剧团排《雷雨》的剧照。我今天到曹禺的故乡,就想讲戏剧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今天顾威老师也谈到草根艺术、草根演出团的事情,我觉得,曹禺是我们心中的丰碑,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曹禺,理解曹禺,我们才能传承曹禺,尤其是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
我觉得这也是我们戏剧文学学会应该努力工作的一个方向,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业余爱好者们,忘了那些草根戏剧家们,他们有的时候甚至会比我们专业的戏剧演员理解得更深。当时夏淳老师就跟我说,其实有的专业演员吧,成为专业演员了,他反而进不去了。
我今天到曹禺故居很有感触,要传承曹禺,要出更多的戏剧艺术家,首先我们要普及曹禺,我们要更多地做戏剧的普及工作。在我们的戏剧创作当中,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如何解决?从哪儿入手?包括我们今天很多剧作者没有受过专门培训,并不是说所有都是戏文系毕业的人去写剧本,而是怎么去帮助他们克服创作当中的问题。我觉得在我们的培训班里要有的放矢,哪怕一个培训班解决一个问题也好。
(刘大敏:中国戏剧文学学会理事,北京电视台原总编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