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锦鳞先生在“会林文化奖”上的发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戏剧融合的导演体会

首页标题    首页    新闻资讯    罗锦鳞先生在“会林文化奖”上的发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戏剧融合的导演体会

2024年1月14日下午,由会林文化基金、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九届“会林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本届“会林文化奖”的得主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导演、古希腊戏剧研究专家罗锦鳞先生和意大利著名电影制片人、策展人、电影学者马可·穆勒先生。

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主持此次颁奖典礼。

于丹教授主持

黄会林先生致辞

“第九届会林文化奖”的得主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导演、古希腊戏剧研究专家罗锦鳞先生和意大利著名电影制片人、策展人、电影学者马可·穆勒先生。

与会者全体合影

出席会议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先生,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导演、著名古希腊戏剧研究学者罗锦鳞先生,罗锦鳞先生的夫人赵淑宝女士、女儿罗彤教授,著名电影人马可·穆勒先生,马可·穆勒先生的夫人王梦莹女士,意大利使馆文化参赞、文化中心主任菲德利克先生、同行嘉宾玛蒂娜女士,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文化专员李莎女士,希腊使馆公共外交办公室主任奈斯托先生、一等秘书安莉妮女士,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先生,中宣部对外推广局影视交流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孙海东先生,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朗朗先生,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李东才会长、羊驰驻会副会长、孙晓燕秘书长,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阎晓明先生,著名导演郎昆先生,著名导演李少红女士,著名导演刘杰先生,知名青年导演李冬梅女士,著名纪录片导演张力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峰先生、向云驹先生,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教授,中央电视台研究室原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大学王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宜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色音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社科处孙宇处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吴玉军处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戴淑君副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李胜兰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党委江燕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韩晓蕾书记,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高苗苗老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教授,罗锦鳞先生的亲友李权璋、刘德铭先生,罗锦鳞先生的学生弟子们杨蕊、李唫、关渤、杜雅欣、白硕、胡艺潇等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东西方戏剧融合的导演体会
罗锦鳞先生在“获奖仪式”上的发言

 

首先感谢“会林基金奖组委会”将第九届会林文化奖授予我和一位外国朋友!

此奖的设立意义重大,它给予了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极大的肯定和鼓励,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此,我为此奖的设立付出艰辛努力的黄会林会长表示特别地感谢!向所有为此奖做了大量评审和组织工作的朋友们表示感谢!并向中央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朗朗先生、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李东才会长及驻会副会长羊驰、秘书长孙晓燕在百忙中特别抽身来参加授奖仪式,表示感谢!也向所有到会的朋友们、学生们和我的家人们表示感谢!没有你们的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在此我也要向我过去的合作者、包括我的同事和学生,表示感谢!是他们的智慧和劳动与我的创造凝聚在一起才有了今天的成果!这是大家在一起劳动的成果!所以必须向他们表示感谢!

我是个戏剧工作者、导演和教书匠,我在东西方文化传播和交融上有较多的实践和体会。尤其在东西方戏剧融合的课题上,我想向大家做简单的汇报:

我在戏剧导演艺术上已创作了百多部作品,其中,古希腊戏剧共16部,悲剧14部,喜剧2部。除在国内演出外,还到欧洲、亚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参加国际戏剧节或访问演出超过20多次,演出场次超过300多场。

1986年开始,在中国首次公演了《俄狄浦斯王》,由中央戏剧学院演出。并于当年赴希腊参加了第二届国际古希腊戏剧节,受到国外专家和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希腊文化部长在研讨会上说:“我们应该马上派人到中国去留学,学习中国人是如何理解古希腊戏剧的!”希腊、美国和德国的报纸都发表整版的宣传和评论文章。在国内也引起戏剧界热烈地讨论。当时,戏剧界正发生南北派别之争论,但是他们都从此剧的演出中,找到自己的理论根源......

古希腊戏剧是西方戏剧的源头,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诞生在酒神的祭奠活动中,开创了“由演员扮演人物当着观众的面表演故事”的戏剧艺术形式影响至今。古希腊戏剧的“简洁、庄严、肃穆和震憾”的美学特点,是它的魅力所在,是西方戏剧的代表。

西方戏剧在上个世纪初,由留学日本的学生带入中国。为了区别中国的戏曲,它先后被命名为“新剧”“时装剧”“爱美剧”……1928年留学美国归来的洪深先生,根据此剧种主要是用语言来表达,建议定名为“话剧”,并沿用至今,话剧这个名称只有中国使用,就是指由古希腊戏剧起源的西方戏剧。

由此而引发了我的思考:话剧是西方传入我国的艺术品种,它的发源就是古希腊戏剧,可以说是西方戏剧的代表。而我们中国的戏曲可是东方戏剧的代表。话剧传入中国,话剧要民族化,就是要有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就是要向戏曲学习。于是,我就产生了对”东西方戏剧融合”的研究兴趣。

中国戏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诞生在庙会的歌舞和杂技的基础上,是“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表演,有完整的程式,以“虚拟、象征、写意”的美学为基础,是独具特色的东方戏剧的代表。

两个地理位置和年代相距甚远,跨文化的戏剧品种产生碰撞和对话,能否融合在一起?正是我近几十多年来创作的追求和探索。1986年,我导演《俄狄浦斯王》时,为了让中国观众能正确地理解和看懂古希腊悲剧,我作了很多设想。既然是由中国戏剧人演出古希腊悲剧,那就应该有我们戏剧人对古悲剧的理解和认知,应该有我们东方戏剧的元素。于是,我就将中国的戏曲美学与古希腊的戏剧美学相结合,提出了东西方戏剧融合的主张和追求。

于是,我定下了几条原则:

1、中国人排演古希腊悲剧给中国人看,首先要强调,以中国人的立场和观点来解释剧本。演出要保持古希腊悲剧的传统精神和方式,给中国人看,就要适应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必须对剧本和演出方式作一些调整。

2、不搞“博物馆”式的复古演出,不搞现代派的形式——对古典名著做随心所欲的篡改。我们走一条自己的道路:既保持希腊悲剧的传统精神和演出方式,又要适应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3,要尽可能地展现古希腊文化艺术的光辉成就,要富于希腊的古典美。演出要给观众一个艺术的欣赏、美的享受。第一次正式公演希腊悲剧,要使中国观众喜爱它,尽力让观众看到古希腊戏剧的面貌与魅力,切切不可引上岐路。同时,西方输入的话剧形式,在中国应该有自己的民族化的话剧形式,即“东西方戏剧的融合”。因此,在处理此剧时,我大胆地运用了许多中国戏曲的手法和美学原则。如,俄狄浦斯证实了自己就是凶手后,利用戏曲的“硬摔”功夫,让他没有倒在平地上,而是头朝下,脚朝上的仰面倒在台阶上,这样产生了更强烈地舞台效果,以其吸引观众。当俄狄浦斯要挖瞎自己的双眼时,我大胆地将这个残酷的场面处理在舞台上,没有让演员下场再上场,而是巧妙地运用舞台调度和黑纱代表失明……

后来,我导演话剧演绎古希腊戏剧时,我都非常有意识地进行东西方戏剧的融合。1988年,在希腊演出《安提戈涅》期间,一位西方的著名艺术家向我谈到中国戏曲的艺术魅力,并建议我采用中国戏曲的形式演出古希腊悲剧。回国后,裴艳玲派人找我,希望能给她们团排一出古希腊悲剧到欧洲去演出。于是,在1989年就有了河北梆子《美狄亚》的诞生。它是用中国戏曲直接演绎古希腊悲剧,更是东西方戏剧的融合,是一次非常值得追求的艺术创作。

采用中国戏曲艺术表演西方古老戏剧,是一种非常有创造性的劳动,是件令人非常愉快的事情,体会甚多。《美狄亚》的原作中,主要写她杀子前的思想斗争,如果用中国戏曲进行演绎,那会是一出“文戏”。为了展示戏曲艺术四功五法综合性的表演特色,我与改编者姬君超商议,决定把希腊神话中的“金羊毛”故事,即美狄亚神话故事的前身,加入戏中。这样前边的一见钟情、战风斗浪、降龙夺毛、杀叔夺权、被迫流亡……可充分展示戏曲的武功和许多象征的场面。他的剧本创作完成后,如何开始排练,如何处理东西方戏剧的同与异?都是让我很费思索的问题。首先,要寻找相同、相通之处,同时也要寻找差异之处。为了完成此项工作,必须去熟悉和研究古希腊悲剧。幸好我父亲是中国最先翻译、研究和介绍古希腊戏剧的教授,我从小为他抄写译稿,上大学时,专门学习了西方戏剧史课程;我母亲是北京有名的京剧票友,会五十多出传统剧目,我时常去观摩,还参加过演出。

上中央戏剧学院时,在欧阳老院长亲自安排下,我们跟随侯永奎和马祥麟学习过戏曲身段和折子戏,还向中国京剧院退休老艺人学习了文武场,我学的是京胡和小锣。毕业留校工作时,欧阳老院长要求我们导演系青年老师,必须安排一个戏曲剧团见习,我被安排到刚刚成立一年的北京青年河北梆子剧团。为我后来导演梆子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体会,要进行东西方戏剧的融合,首先要求我们必须对双方的戏剧有所认知和掌握。关于如歌队的存留。我想到中国戏曲虽然没有歌队的形式,但川剧中有“帮腔”、京剧中有“龙套”和“捡场”,将他们搬到舞台上,不就是歌队吗,而且在古希腊悲剧中歌队的承上启下、抒发情感、评价剧情等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在中国戏曲的虚拟、象征和写意美学的基础上,歌队更有发挥作用的多种可能性。后来,歌队在此剧中的作用和功能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使全剧的演出增色不少。如今,古希腊戏剧的歌队形式已广泛运用在中国戏曲和戏剧的舞台上了。关于将东西方戏剧元素相融合,我们一开始就追求“中国人看来是改革的戏曲,外国人看来是典型的中国戏曲”,“把古希腊悲剧的歌队传统与中国戏曲的虚拟、象征和写意,戏曲程式和载歌载舞的传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中国戏曲的魅力为演出的风格”。歌队在上场门的台口就座,乐队在下场门的台口就座,演出中他们始终暴露在观众的眼前,形成了一种新的观演形式。歌队在演出中的多功能作用是《美狄亚》演出的一大特色,它增加了演出的可视性和色彩的多样性。演出中,充分利用了戏曲艺术的虚拟和象征手法,没有布景、没有大道具,一切用歌队代替,效果很好。《美狄亚》的音乐是贯穿始终的,演唱形式是多样的,它能充分表现剧情和人物思想感情,是为戏服务的,是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国外观众曾评价说:“《美狄亚》是中国的民族‘音乐剧’”。如俄罗斯和日本友人观看后,立即邀我去两国做学术报告和参加国际音乐剧研讨会.....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我想,首先必须尊重戏曲的传统,同时又必须突出古希腊悲剧的广场演出形式和强烈的震憾力。因此,我要求在演出样式上,要遵循中国戏曲的传统样式;服装要采用纯手绣的戏曲服装;在人物塑造上,要有行当,但不受行当限制。如《美狄亚》的人物塑造,运用了戏曲全部旦角的行当,在个别场面甚至运用了“架子花”的动作,以表现角色的巨大激情;要程式、而不受程式限制。如取消“一桌二椅”,由歌队队员组成“酒桌”。“靠旗”再加“翎子”,的扮相上,传统中是不可以的,但我感觉两种都具有中国特色,加在一起运用,只能增强视觉冲击力,更显人物的英姿。有什么不可,我就坚持运用了。结果在米兰演出时,大街小巷都是此剧照。此后一直这样用了,再也没有人提出异意。在戏曲的“旗”上原有水旗和车旗,我们又发展增加了“锅旗”“羊旗”,使戏曲的象征性更加丰富了。原剧中“杀子”的行动,许多人不大接受,但这是原剧中固有的行动和情节,不能删除,于是我分析到,美狄亚的复仇是最彻底的复仇,再加上其人物的性格中的刚毅、果断,还有半巫的身份和她不杀子,对方也会杀的,与其死于敌人之手,不如死于自己之手的心理。所以,我坚持了原剧的安排,未作改动。关于东西方戏剧的结合,把握不好就容易将结合搞成“贴合”,所以我主张“融合”,即“咖啡加牛奶”的作用,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效果。

2001年,希腊欧洲文化中心邀请我带戏参加国际古希腊戏剧,要求戏剧的主题需与忒拜城有关。于是,我邀请著名剧作家郭启宏生执笔,根据《七雄攻忒拜》和《安提戈涅》改编成河北梆子《忒拜城》。中国历史上曾有“七雄争霸天下”的故事,我们就把古希腊悲剧的故事移植到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使其成为具有一定古朴和东方神秘色彩、抒情而不失内在张力、带有一定哲理性和象征意义的悲剧诗。《忒拜城》在布景、服装、道具等方面都要按春秋和汉时期重新设计,但表演方式仍然使用戏曲方式。在此剧处理中,我没有原样使用歌队,歌队核心哲理的传达,我们增加了先知这个人物,并以先知的预言和结语作为全剧的开始和结尾,从而渲染和增强了古悲剧中的哲思和哲理;扮演鬼魂的精灵、金兵、银兵战士和歌队的变形;用“王椅”象征王权,让观众容易理解兄弟争权的决斗;增加了主角的灵魂再现和“冥婚”,从而更增加了悲剧的对比色彩。实现了郭启宏先生希望创作一出“富于哲理的河北梆子”的意愿。此剧,从2002年首演至今,已上演了十九轮,先后访问了希腊、哥伦比亚和台湾地区,多次参加在北京举办的重大国际活动和戏剧节。

在河北梆子《美狄亚》和《忒拜城》之后,我和郭启宏先生对改编欧里庇得斯的《俄瑞斯忒斯三联剧》,即《阿伽门农》《奠酒人》《复仇神》产生兴趣。我们想如果能把这三部戏改编成一部戏进行演出,观众肯定喜欢,而且可以充分展示古希腊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这便有了后来的评剧《城邦恩仇》。我在传统戏方式、新编历史剧样式上都做了尝试,但还要“一戏一格”!这第三部戏——《城邦恩仇》,我们设想采用古希腊的服装和生活模式,用评剧来演绎,这是个大胆的、甚至有冒险性的尝试。因为,前两部戏是中国式的演出,现在,穿西方服装,以西方戏剧方式表演,这能否和中国戏曲的演出方式协调、统一吗?开始我对此是拒绝的,后来评剧院院长王亚勋和郭启宏的再三劝说:评剧是中国善于演绎“现代题材”的戏曲剧种,包容性强,并且不保守.......因此我才勉强同意尝试一下。《城邦恩我》以“火、血、奠、鸩、审”五幕戏将三部戏集中在一出戏完成,摘取了“杀夫”“寻弟”“弑母”“审判”几个主要事件,表现了阿伽门农家族世代血腥仇杀的故事。阿伽门农的家族命运来自神的诅咒,这诅咒实质是原作者告诫世人要消灭仇恨,停止残杀!《城邦恩仇》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创作,渲染了仇杀对人类命运的影响,仇杀必须终止,冤冤相报何时了?雅典娜通过审判,赦免了杀母的俄瑞斯,宣扬了人类要和平,要大爱的永恒的要求!企望世界成为“花的世界”“祥和幸福的世界”。在排演前,经过多次研究和讨论,我们决定了创作的总原则:古希腊悲剧传统、中国戏曲(评剧)和现代审美三结合原则。

所谓古希腊传统是指:

1.质朴、简洁、庄严、肃穆的风格和歌队的运用;

2.布景服装样式采用古希腊的; 

3.强调“雕塑性”“仪式感”和“形式感”;

4.表演上要发挥古典悲剧所要求的“真情实感”和广场演出时的必要的夸张;

5.面具在歌队中的运用。

所谓中国戏曲(评剧)的传统是指:

1.中国戏曲美学是以写意、象征、虚拟和程式性是为特点的,是我们创作中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2.戏曲的程式运用要结合服装,强调“雕塑性”加以运用和创新;

3.唱、念、做、打、舞的戏曲表演要充分采用和强调;

4.唱腔必须保留评剧剧种的要求与特色,在传统唱腔中发展和创新。

所谓现代审美是指:

1.首先是对经典作品的内容,要用现代人的观念去理解和解释。恩恩怨怨、生生死死、世世代代……何时了?对原作中的“诅咒”“命运”都要以今人的观念去理解;

2.从演出样式到色彩,要照顾当代观众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必须要让观众看得懂故事和人物,让观众从中感受和总结到原作的立意;舞台表现手段,也要吸收当代戏剧的手法,增强舞台演出的可视性,广泛吸取兄弟剧种的表现方式,创造一种新的评剧;

3.在音创作曲上,可吸取西方交响音乐的样式,结合戏曲乐队,以丰富戏曲舞台音乐形像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为避免大型交响乐队的费力,可考虑用电声乐器代替。

在以上三结合的创作中,充分鼓励探索、试验和创新,以寻求对评剧艺术的扩展、丰富它的表现力。

在舞美设计上,要提供远古的希腊特色,符合简洁、庄严、肃穆的古典美学原则,并要有大剧场和露天剧场演出的两种方案。灯光处理,既要适合戏曲的表现方式,又要有一定的气氛和情绪的渲染。在音乐和唱腔上,既要保留评剧的特色,并发挥评剧各流派的演唱特色,让评剧观众听到传统和创新共存的评剧声腔。又要探索“数字音乐”与戏曲民乐相结合的形式,创造出新的音乐表现手段。要具备一定的交响乐风格又不失戏曲唱段音乐。

在身段运用上,在保留戏曲传统身段的基础上,根据服装特色创造新的身段,注意人物在舞台上的形体造型和雕塑感。舞蹈要为剧情和人物设计,如复仇女神可吸取现代舞蹈的元素。演员在念白上,要求具有“诵诗”风格,以体现剧本的史诗剧特色,符合古希腊戏剧的语言风格。不要单纯地戏曲念白。在表演上,要求演员要以“真情实感”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经过大家的努力,上述构思终于在舞台上得以体现。《城邦恩仇》当年就参加了“地方戏”汇演,并成为北方片闭幕式的演出剧目,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充分肯定。第二年又参加了第九届评剧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获得了本届艺术节的大奖。2014年,该剧赴希腊参加了“埃斯库罗斯戏剧节”开幕式演出,受到了希腊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评剧《城邦恩仇》是两个具有古老文明的戏剧艺术交融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鲜明的演出效果,是东西方艺术的融合与交流,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创作与尝试。在我三十多年的导演艺术创作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融合的魅力和影响。2019年,习主席再度出访希腊,开创了中国和希腊两个古老国家友好往来的新篇章,进入了新的里程,让我们兴奋不已。习主席著文《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称颂我们两国的历史贡献和友好的往来。强调古老文明都是“相似”“相知”,更是“相亲”的。古希腊和古中国,正好是西方和东方文化、文明和艺术的代表,流传到今天对世界的影响,对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正是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的结果。戏剧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探索东西方戏剧的对话、碰撞、交融,融合我是深有体会的。回顾这段经历,可以证明文明是不冲突的,是和而不同,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

以上是我的不完整的汇报,希望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此文转自《剧本》月刊今年九月号,2024年1月8日进行了修改)

2024年2月5日 11:37
收藏
第九届“会林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